安徽:借勢“長三角一體化” 貢獻“上進生新作為”
自從公司生產基地從江蘇省無錫市搬到安徽省郎溪縣后,程方喜就隨遷至此,擔任郎溪騰旋科技的生產總監。如今,他已在安徽工作生活了6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安徽人”。
廠子不大,產品卻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行業,“去年,我們完成產值1.5億元。”程方喜指著不遠處二期項目工地說,二期建成達產后,年產值可達8億元。
無錫設計、郎溪制造,這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一個縮影。
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五年來,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對標《規劃綱要》要求,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
今天,長三角經濟發展更活躍、開放程度更高、創新能力更強,經濟總量逼近30萬億元,約佔全國1/4。
今天,安徽正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GDP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十強,成為名副其實的“上進生”。
產業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從“老新塘”到“新新塘”,孫關水的事業蒸蒸日上。
“新新塘”,全名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這裡集聚著20多家羽絨及其制品企業,它們大多來自“老新塘”——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
蕭山被譽為“中國羽絨之都”。前些年,瞄准蕭山羽絨產業外遷時機,宣城市政府積極對接。最終,兩地在宣城共建產業園,承接蕭山羽絨產業轉移。
羽絨產能約佔全國一半的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游立志攝
孫關水的華英新塘公司,就是從蕭山轉移到宣城的企業之一。“2022年,我們的高絨(即含絨量80%以上)產量約1萬噸,市場份額數一數二。”他說,宣城區位優越,到杭州和出口必經的上海港都不遠,加上營商環境、政策支持,不少“老伙伴”都成了“新鄰居”。
眼下,這裡的羽絨產能約佔全國的一半,2022年實現總產值33.9億元,納稅7600萬元,出口4025萬美元。
承接產業轉移是安徽深度參與長三角分工的重要形式之一。當然,產業相融的內涵,絕不僅限於此。
5月23日,蘇阜產業園區在阜陽揭牌。
傳統認知中,阜陽是一座農業重鎮﹔而當下,“全國制造業百強市”則是颍淮大地又一張亮眼名片。與蘇州共建產業園區,讓人們對阜陽未來發展,乃至皖北振興充滿憧憬。
蘇州工業實力雄厚,工業增加值排名全國第三。阜陽能否借助東風,復制蘇州的成功經驗?“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大發展。”對於園區未來發展,阜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劉玉杰充滿信心。
保隆科技合肥園區。受訪者供圖
產業相融,安徽既是受益者,也是分享者。
保隆科技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致力於汽車智能化和輕量化產品研制的企業。五年前,公司被引進至合肥,兩年前,保隆科技合肥園區建成投產。
“我們主要生產空氣懸架系統、智能駕駛系統、車身結構件等,去年的銷售額中,安徽市場貢獻約50%。”據合肥園區總經理王賢勇預計,園區完成全部投資並達產后,總產值將達60億元以上。
吸引保隆科技來皖投資的,是安徽龐大的汽車產業。2022年,安徽全省汽車產量174.7萬輛,“對於配套企業,這一數字具有足夠吸引力。”王賢勇說。
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安徽與滬蘇浙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全域產業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
先進制造業是展現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方面。2022年底,工信部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長三角上榜18個,佔比四成。
資源通融:“把我最好的都給你”
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金安脆桃……5月底,六安“名牌”集中亮相上海灘。在享譽滬上的“五五購物節”期間,六安專場活動吸粉無數。
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各地不吝優質資源,把“最好的東西”都分享給了兄弟城市。
“阜陽每年向滬蘇浙培養和輸送4萬多名技能人才。”阜陽市發展改革委長三角科科長劉蓬勃說。
“2022年以來,我們累計向上海供應名優農產品超70萬噸。”六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戴立文介紹道。
在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六安專場活動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陳力攝
安徽不僅輸出技能人才和“名優農產品”,還拿出“好山好水”招待滬蘇浙客人。
“五一”假期,六安市霍山縣漫水河鎮來了不少上海游客,大家一起觀古橋古樹、戲涓涓清流、品農家土菜……“為了讓滬蘇浙游客更好地領略大別山風情,我們新建品質民宿,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體驗項目。”漫水河鎮黨委書記邱前東說。
淮南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中,它扮演著向滬蘇浙輸送電力的重要角色。
位於淮南市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淮滬煤電公司田集發電廠是國家“皖電東送”工程的組成部分。田集發電廠廠長陳偉透露,2022年全廠發電量133.79億千瓦時,全部輸送到滬蘇浙。
國家“皖電東送”工程組成部分——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田集發電廠。胡錦海攝
大科學裝置是安徽科創實力的標志。目前,安徽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對於這些科創“利器”,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打破行政壁壘,讓大科學裝置更好服務安徽、面向滬蘇浙,實現共建共享。”
安徽傾其所有,滬蘇浙對兄弟省份也是真誠相待。
這些年,大量“真金白銀”由滬蘇浙入皖,為安徽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371個,實際到位資金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與此同時,滬蘇浙的優質資源也紛紛被輸送到安徽。目前,安徽獲批建設的6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有4個中心的輸出醫院來自滬蘇浙﹔近幾年,來自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的管理人才和專家學者被密集引進、交流到安徽省屬高校擔任要職……
在助力皖北振興過程中,滬蘇浙傾盡全力。
根據2021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市閔行區、鬆江區、奉賢區,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徐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分別與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8個皖北城市,開展結對合作幫扶,期限至2030年。
梳理相關實施方案不難看出,“結對子”並非走過場,而是把一體化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
人員交流:“我向你學習,也‘攬你入懷’”
再過幾天,湯黛在杭州跟班學習就將滿半年。
去年12月,身為宿州市經信局經濟運行科科長的她,前往杭州市經信局產業數字化推進處跟班學習。
“理念,是我們最該向杭州干部學習的地方。”湯黛說,在杭州,政策不是“一出台就管好幾年”,而是經常動態調整,“為的就是讓政策更有效、幫助更多企業。”
在安徽,像湯黛這樣到滬蘇浙挂職、跟班學習的干部不在少數。近年來,安徽實施“千人選派計劃”,每年選派1000名左右干部人才到滬蘇浙開發園區、重點企業跟班學習,通過跟著企業干、圍著企業轉,以體悟實訓的方式促進能力提升。
2023年“招才引智高校行”上海交通大學站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我向你學習,也“攬你入懷”。
5月30日,由25家安徽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組成的“招才引智高校行”團隊在安徽省人社廳領導帶領下趕赴上海交通大學招攬高端人才。
安徽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10萬名滬蘇浙畢業生來皖創業就業。而他們看重的,正是安徽蓬勃向上的發展機會。
一年前,東南大學物理學博士郭瀟瀟來到合肥,成為維信諾公司的陣列仿真資深研究員。“這些年,安徽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我們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平台和空間。”
人員的交流,離不開交通的便捷。
得益於密集的高鐵網絡,從安徽各地市出發,到上海、南京、杭州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其中,合肥到這三座城市的最快時間均在2小時以內。跨省公交的開通,大大便利了省際毗鄰地區群眾的出行。
而便捷的交通,不僅惠及了區域內人員交流,還加速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
……
五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動能越來越強勁、合作越來越緊密、成果也越來越豐碩。
對安徽而言,在綜合實力不斷攀升的同時,“我與長三角”的局外者視角正被“我們的長三角”的參與者視角所取代。
今天的成績,亦是明天的“起跑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起點,新征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美好未來讓人充滿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