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二附院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醫學期刊

日前,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電診斷科的馬蘭教授團隊意外發現一例左上肢導聯(LA)和左下肢導聯(LL)導聯反接,形成“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假象病例,避免了患者植入起搏器治療。相關研究成果“Is It Really Alternating Bundle-Branch Block?”( 真的是交替性束支阻滯嗎?),近日刊發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國醫學會《內科學紀要》.IF 44.409)。該院副主任醫師王黎、主治醫師段彩雲為共同第一作者,馬蘭為通訊作者。
該例60歲男性患者,因“右上腹不適十余天”住院。超聲檢查提示存在肝臟多發低密度灶。患者既往有胃癌、冠心病病史。病程中,患者無胸悶、胸痛、黑朦及暈厥等症狀。入院后常規心電圖檢查顯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伴左前分支阻滯﹔而第二次心電圖顯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伴左后束支阻滯。這些心電圖變化提示患者可能伴有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在《2021 ESC心臟起搏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指南》中,建議對交替性束支阻滯患者植入起搏器裝置。然而,通過仔細比較前后兩份心電圖,發現在第二次心電圖檢查中,操作者誤將LA/LL 導聯反接,導致心電圖產生了從左前分支阻滯到左后分支阻滯的變化,從而証實LA/LL導聯反接同樣可以形成“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假象,而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是不需要安裝起搏器的。
王黎提醒心電工作者,LA/LL導聯反接現象並不常見,且常常難以區分。在診斷為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之前,必須仔細排除LA/LL導聯是否反轉。臨床醫生對該類患者做出安裝起搏器的診療決策前,也需首先排除LA/LL導聯反接的可能性。因為LA/LL導聯逆轉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影響后續的診斷和治療方向。
馬蘭教授表示,該病例的發現主要是由於科室醫生在日常工作中養成了仔細核對的良好習慣,通過患者前后心電圖對比,發現了實習生誤將導聯反接的情況。該病例的報道也指出了指南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和漏洞,對同類的臨床診療決策具有重大影響。(顏理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