擼起袖子加油干 新征程上建新功(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人民日報》( 2022年12月26日 第 06 版)
評論部記者呂曉勛(左)和安徽分社記者徐靖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採訪。陶 濤攝
貴州分社記者程煥(右)在貴州省普安縣屯上村“白葉一號”茶園採訪。李允鳳攝
遼寧分社記者劉佳華(右)在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採訪。單 洋攝
湖南分社記者王雲娜(左)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採訪。熊思晨攝
江蘇分社記者尹曉宇(左)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採訪。馬燾燾攝
海南分社記者曹文軒(右)、孫海天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採訪。符武平攝
雲南分社記者沈靖然(左)在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下班老村採訪。李 雲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
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不論在田間地頭還是工廠車間,不論在鄉間小路還是辦事大廳,廣大干部群眾意氣風發、埋頭苦干,以實際行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近期,本報推出“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專欄,集中反映各地區各部門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務實舉措,記錄廣大干部群眾的奮進腳步,用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一個個奮斗的身影,鋪展出日新月異的城鄉發展新畫卷。
——編 者
睡暖烘烘的大土炕,吃熱乎乎的剁蕎面,聽最親切的拉話話……延安蘋果豐收時節,本報記者夜宿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老黨員趙永東家,與鄉親們共話鄉村振興。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專欄報道《夜宿南溝話振興》中,老鄉們鮮活的話語躍然紙上。
奮進新時代,筑夢新征程,創造新偉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中,從黃土高原到江南水鄉,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億萬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著新的奮斗目標邁進。
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主題採訪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奔赴城鄉社區蹲點調研,看到的是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基層、走近群眾的生動場景,感受到的是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新征程上建新功、讓生活越來越美好的滿滿干勁。
在學思踐悟中激發奮進力量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生活越來越美好”的囑托時刻記心間
在城鄉社區調研採訪,本報記者忠實記錄干部群眾在學思踐悟中激發奮進力量,切實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行動、見之於成效的過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生活越來越美好”的囑托時刻記心間。
冬日的阿佤山沐浴著暖陽,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正在加緊推進。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村民立足生態優勢,發展養蜂產業。村裡自建了一家蜂蜜加工廠,去年加工蜂蜜40余噸,產值超過200余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班洪村黨總支書記楊志良說,從事這項“甜蜜產業”的村民們打算繼續擴大蜜蜂養殖規模。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干部跑腿,數據跑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創新完善工作機制,持續在精細化服務上下功夫,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要求,安吉縣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調解員王正平堅持到村居一線調解矛盾糾紛,參與調處成功率達到100%。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全過程。
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加強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等,走上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子。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水滿鄉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生態科技特派員李大飛說,“村裡推行生態種茶法,不砍樹、不伐木,間距拉寬、林下套種,以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虫害發生率。”
在攻堅克難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廣大干部群眾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
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廣大干部群眾在攻堅克難中推動高質量發展,城鄉社區鋪展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美好畫卷。
如何進一步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咱得著力完善機制、強化保障,讓農村的創業平台吸引人、留住人。”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表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要求,三澗溪村將下更大力氣匯聚人才,吸引和激勵更多有志青年在鄉村振興中顯身手。目前,三澗溪村200多名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如何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現在的太和,科技興農唱主角,無論大戶小戶,都看到了向科技要糧的好前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省農業科技特派員喬玉強頗有感觸。太和縣深入推廣實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技融合,以農業科技提升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讓廣袤田野孕育了新的豐收圖景。
如何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是長江中的一座小島,不用出島看病,曾經是居民的期待。如今,通過與市級醫院建立聯合診療機制,提升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世業鎮居民基本實現“小病不出島,大病有依靠”。“回去我就告訴患有糖尿病的鄰居,在這裡住院一樣能把病看好。”衛星村村民杜俊珠對在鎮衛生院的就醫體驗很滿意。
如何進一步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准化、精細化水平?北京市東城區前門街道推廣運用小院議事廳機制,在主動作為、主動服務上下功夫,探索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搭建在居民家門口的議事平台,我們積極推動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草廠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崢體會頗深。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在街道、鄉鎮、社區、村庄,廣大干部群眾意氣風發、滿懷信心,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在埋頭苦干中創造美好生活
蹲點記者深入城鄉社區,記錄火熱生活,感受真切變化
在廣袤的皖北平原蹲點採訪,記者徐靖發現,雖是農閑時節,但鄉親們都在忙碌。“忙著存儲、烘干糧食,准備賣個好價錢﹔忙著參加培訓,學習新的種植技術﹔忙著與科研院所和科技特派員聯系,掌握新的實用信息……幸福寫在臉上,眼裡滿是憧憬。”徐靖說。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蹲點記者深入城鄉社區,記錄火熱生活,感受真切變化。
“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蘋果園考察時的重要講話,至今回蕩在果農們耳畔。
農民用力、政策發力、幫扶給力,特色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2021年延安蘋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31.7萬畝,佔到全國的1/9。“‘這是最好的、最合適的產業’。我們果農相信總書記指的這條路。未來,我們的日子像延安蘋果一樣,定會越來越紅火。”延川縣梁家河村村民王軍民說。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是紅軍長征路上“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以村為民服務中心為主要陣地,沙洲瑤族村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正在續寫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奮斗故事。
“駐村幾日,難忘老鄉們那一張張笑臉。笑容背后,不僅僅是腰包更鼓了,還有一樁樁身邊煩心事得到了解決。”在沙洲瑤族村,記者王雲娜找到了昔日窮山村蝶變為鄉村振興樣板村的答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山地連綿起伏,茶園郁郁蔥蔥。4年前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捐贈貴州省普安縣屯上村的“白葉一號”扶貧茶苗,今年正式迎來首採季。以獲贈2000畝白茶苗為契機,普安因地制宜發展茶產業,如今茶園總面積擴大至18.3萬畝,其中“白葉一號”1.3萬畝,茶葉綜合年產值近17億元。“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續寫。
“在充滿希望的茶園裡,鄉親們的致富勁頭越來越足,不僅成為村裡這片茶園種、管、採各個環節的主體,而且動手建設起自家茶園。”駐村調研的場景,記者程煥歷歷在目,“嘗到了產業甜頭的村民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有人幫更需自己拼,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
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畫面,一個個故事、一處處細節,凝結著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不懈努力,記錄了干部群眾踔厲奮發的奮斗足跡,展現出中華大地上日新月異的城鄉面貌。
感言
在安吉採訪的幾天中,我跟著調解員走進田間地頭,與群眾“零距離”接觸、“心貼心”交流,深入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一線。經過採訪,我從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採訪素材中深刻體會到,在加強基層社會治理中,要始終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浙江分社 竇 浩
在採訪中我看到,“小院議事廳”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鮮活樣本。在這裡,通過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為居民提供表達渠道,讓他們從以往的觀望者、等待者轉變為如今的參與者、策劃者。
——北京分社 賀 勇
爭搶車位、亂貼廣告、鄰裡拌嘴……採訪時,我深刻感受到了社區工作的復雜繁瑣,要想把服務辦到群眾心坎上,社區工作者不僅需要有協調大事小情的能力,更要用心用情、緊貼群眾的所思所盼,才能真正為民辦好實事、為民解難題。
——吉林分社 劉以晴
走進陝西延安,映入眼帘的是連片的蘋果園。說起蘋果,大伙兒有說不完的話。延安人民靠著艱苦奮斗的精神,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把小蘋果做成了大產業。我體會到,隻有真正沉下心、走下去,踐行“四力”,才能挖掘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好故事。
——經濟社會部 王 浩
從原來的論堆、論斤賣,到現在的論箱、論個賣、論樹賣。新模式、新路子、新農人,在黃土高原一個個普普通通的山溝溝裡,把手機變成“新農具”,把數據變成“新農資”,讓直播變成“新農活”。農業現代化讓果農鼓了腰包,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能吃到延安蘋果,延安蘋果也真正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致富果、安心果、幸福果。
——陝西分社 龔仕建
在廣袤的皖北平原上,普通的農民們靠著農業科技人員的幫助和政府的扶持,改造良田、選育良種、使用良機、推廣良技,向科技要增產、向科技要增收,成效顯著,假以時日,一定可以讓更多村民富起來。勞動者不怕辛苦,因為這辛苦裡有盼頭,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徽分社 徐 靖
走進濟南章丘三澗溪村,可以看到古韻與生機交織。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振興需要不斷注入新力量。三澗溪是“明星村”,講解員劉亞楠面對學生團體,總是格外賣力地講解。她說:“宣講可以讓農村進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在三澗溪蹲點一周,時常能見到青年人的身影。引進來,如何留下來?三澗溪的經驗是,既要在人才政策上出實招,也要在組織關懷上見真情,培育好人才發展的沃土,吸引人才競相回流。
——山東分社 王 沛
天津和平區朝陽裡社區有一道亮麗風景線:身穿紅色馬甲的志願者穿行於小區內外,為老年人和殘障人士買藥、剪發、修理家用物品……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很多人因受過幫助,選擇加入志願者隊伍,將溫暖傳遞下去。三十年薪火相傳,既有鄰裡互助,也靠機制支撐。社區搭建平台,讓有愛心的人做志願者,讓有需要的人能找到志願者,為更好解決群眾的憂心事、煩心事探索出了新路子。
——天津分社 龔相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