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健康

“陽了”以后症狀有哪些? 安徽中醫支招家庭自我治療緩解

2022年12月22日11:5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存在干咳、咽痛、咯痰、咽痒、流涕、身體疲乏、肌肉酸痛等常見症狀,安徽省針灸醫院主任醫師李飛介紹,可以通過中醫針灸、穴位按摩、耳穴貼敷、艾灸及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非藥物療法,簡單、有效的進行自我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

一、穴位按摩、刮痧等

針對感染后的不同症狀,可以選取相應穴位進行穴位按摩、刮痧或艾灸。市民可在家選取棉棒、筷子或勺子,或者直接用手指進行按壓,力求達到酸麻脹痛的感覺,力度以自己能耐受為度。

1、渾身疼痛:

可按壓身痛穴。掐揉的時候要向著骨頭的方向掐揉,找到那個最痛最敏感的點按揉三分鐘左右。

定位:沿著第二掌骨的邊緣向上推,推不動就是一穴,往下滑,滑不動了就是三穴,那麼它們的中間的一個點就是二穴。頭痛頸肩疼痛點按一穴﹔腰背痛:點按二穴﹔腿痛點按三穴。

2、咽痛咽痒:

可用棉簽或自己的拇指按壓少商、商陽穴,每個穴位1-3分鐘,以能耐受為度,兩邊交替,每天兩到三次。

定位:少商穴在手指拇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側旁開0.1寸處﹔商陽穴在手指食指末節撓側,指甲根角旁0.1寸處。

3、干咳咯痰:

可按摩肺俞、豐隆、陰陵泉、天突、脾俞穴等,每穴按壓或按摩一分鐘,每天兩次到三次。

定位:肺俞穴在脊柱區,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豐隆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天突在頸前區,胸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上﹔脾俞:在脊柱區,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

4、發熱:

可穴位按壓大椎、外關、曲池,或者使用勺子、筷子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以皮膚潮紅出現鮮紅或暗紅痧為度。

定位:大椎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外關位於前臂背側,在前臂后區,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5、頭疼:

可按壓太陽、率骨、風池、完骨、天柱、曲鬢等,用筷子或拇指點按,要有酸脹或者麻木感並使感覺向頭顳部眉棱骨處傳導為佳。

定位: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眦連線中點向后1橫指的凹陷處﹔率骨在側頭部,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風池在頸后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完骨在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天柱在頸后區,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曲鬢在頭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與耳尖水平線的交點處。

6、疲勞乏力:

可按摩足三裡、三陰交、氣海、關元穴,每次每穴一分鐘,以酸脹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天兩次。

定位: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三陰交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氣海在下腹部,臍中下1. 5寸,前正中線上﹔關元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

7、鼻塞、流涕:

手指按摩迎香、印堂、四白穴等,每次每穴一分鐘,以酸麻脹痛患者能耐受為度,每天兩到三次。或者用清艾條熏灸迎香穴,以鼻腔通暢、迎香穴周圍皮膚潮紅為度。

定位: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中點,鼻唇溝上﹔印堂位於兩眉毛連線中點﹔四白位於瞳孔直下,眼球與眼眶下緣之間。

8、腹瀉: 

艾灸天樞、關元、中脘、足三裡。可用艾條灸,腹部穴位可以用艾盒灸,灸至皮膚潮紅為度。足三裡可以用溫和灸或雀啄灸,以皮膚潮紅為度。

定位:中脘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天樞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關元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9、畏寒怕冷:

可用艾條溫和灸或艾盒熏灸神闕、關元、命門三個穴位。

定位:神闕就是肚臍,在臍中部﹔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命門又名丹田,處於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下,相對位置為腹部正中線,肚臍下2寸處。

10、失眠(焦慮)睡眠障礙:

按摩太陽、印堂、神門、內關、太溪穴、申脈、照海等,每晚睡前半小時按摩,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定位: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目外眦連線中點向后1橫指的凹陷處﹔印堂位於兩眉毛連線中點﹔神門在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肌腱的橈側緣﹔內關在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太溪在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申脈在踝區,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緣與跟骨之間凹陷中﹔照海在踝區,內踝尖下1寸,內踝下緣邊際凹陷中

二、耳穴壓丸

耳穴壓丸又稱耳針療法,是中醫針灸的一個分支,通過刺激耳部反射點來達到治療效果。用代替針的藥丸、藥籽、谷類等貼於膠布上,貼於穴位,用手指按壓已達到刺激耳穴,通過經絡傳導,達到行氣止痛、寧心安神、調整機體平衡,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對於情緒焦慮的患者,可以選取耳部心、腎、交感、神門、垂前5個部位。神門穴可鎮靜安神﹔心穴可安神定志﹔交感穴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發揮止痛、解痙、止涎、止汗等作用﹔垂前穴可安神定志,行氣止痛,與神門、心、腎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經衰弱,調節情緒。刺激以上耳穴能夠疏肝解郁、寧心安神,在康復階段通過對耳穴貼片進行觸摸或按壓操作,可以有效調節患者焦慮憂郁的心情。

操作:先以75%的酒精拭淨耳廓皮膚,用干棉球擦淨。用手指點按,或配合使用王不留行籽進行耳穴按壓,每次以5∼7穴為宜,每穴按壓1分鐘,以耳廓發熱能耐受為宜,每日按壓2-3次,隔2∼3天換1次,兩耳穴位交替貼壓。

三、艾灸及日常預防方面

可以每天打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運動至身體微出汗為宜。還可以使用艾條進行艾灸。

艾灸是運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該法操作簡便安全,工具及材料也易獲得,患者可在醫師的指導下自行操作,是居家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採用艾灸療法可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絡、宣通氣血、扶正祛邪及瀉熱拔毒等作用,從而增強抵抗力。可選取足三裡、關元、氣海穴等穴位。使用艾條溫和灸或者雀啄灸,灸至皮膚潮紅,並使溫熱感分別向小腿及腹部放射為佳。(王津淼)

(責編:歐愷、宮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