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譙城區:朝天椒拓寬鄉村特色產業路

譙城區蘆廟鎮村民正在採摘朝天椒。吳珍杰供圖
近年來,亳州市譙城區把朝天椒產業作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聚焦“特色”和“富民”兩個關鍵詞,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手發力,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雙不減”的情況下,2022年朝天椒種植面積發展到全國縣域第一,畝均純收益達到5000元,高的超過萬元,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積極的助力作用。
抓特色,開辟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
朝天椒既是蔬菜,又是重要調味品,還具有一定藥用價值,市場前景廣闊。譙城區有近40年的朝天椒種植歷史,在脫貧攻堅期間,朝天椒成為一些鄉鎮發展脫貧產業的重要支柱,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2021年以來,譙城區把種植朝天椒作為鄉村特色富民主導產業來抓,突出示范引領,強化政策激勵,2022年朝天椒種植面積達30.7萬畝,一舉成為全國縣域種植面積最大的產區,目前在地朝天椒已收獲完畢,一產帶動農民和大戶增收3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
創新辣椒種植模式,實現淨地輪作向套種為主轉變。譙城區種植的朝天椒品種主要包括簇生椒和單生椒,以前以淨地開展春茬和麥茬輪作為主,春茬即種植一季朝天椒后再種植一季玉米或大豆,麥茬即種植一季小麥后再種植一季朝天椒,但都存在與糧食作物爭地和搶茬口問題。2021年開始,譙城區大力推廣“套種”模式,包括朝天椒與小麥、玉米、蔬菜、中藥材等套種,2022年套種面積19.5萬畝,比2021年增加14.3萬畝,佔總種植面積的2/3,其中“麥椒”套種12.9萬畝。“套種”模式不僅解決了時間茬口問題,而且放大了農作物生產邊際效應,小麥可以充分吸收辣椒移栽時的水肥,還能幫助朝天椒抵御“倒春寒”,減少辣椒病害發生,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
創新聯農帶農模式,實現自發種植向科技引領轉變。譙城區大力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強化良田、良種、良技、良機配套,把傳統一家一戶的零散種植引導到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上來。全區21個鄉鎮均創建了小麥套種朝天椒高標准示范片,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召開現場會等方式向農戶示范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在種植面積最大的蘆廟鎮建設了20多畝新品種示范基地,示范新品種82個,其中省蔬萊產業體系提供19個新品種。突出大戶帶,採取“村振興公司+合作社+基地+訂單+技術服務”模式,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村“兩委”干部帶頭種植朝天椒。此外,譙城區還成立了蔬萊種植技術服務組,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組織農技人員從育苗、整地、移栽、管理等環節進行全程服務和指導﹔加強對傳統農機裝備升級改造,為套種提供多環節、全程化生產服務。
重創新,單一種植向全產業鏈發展
近年來,譙城區還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多維發力,推動實現朝天椒單一種植向全產業鏈發展轉變。
為了做強種植端,譙城區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做強做優,開展綠色食品認証申報,注冊了“紅譙運”“亳辣多”“辣紅譙”等商標,努力提升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了延伸加工端,譙城區利用項目資金等建設冷庫12座、烘干廠房38個,引進工商資本建設集分揀、烘干、色選、冷藏等於一體的大型辣椒加工廠,推進由生產環節向倉儲、加工環節延伸。
在搞活流通端方面,目前全區從事朝天椒收購銷售的企業和經紀人分別有20家和2000多人,正在蘆廟鎮建設的朝天椒物流集散市場可服務1.5萬家市場交易主體。一些地方還積極推進三產融合,實現從種植加工向餐飲服務、休閑旅游、農產品電商的深度發展。
與此同時,譙城區還不斷創新政策支持模式,推動實現“大水漫灌”向科學獎補轉變。
譙城區把發展朝天椒產業作為農業強區建設的重要抓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在區、鎮兩級成立領導小組,不斷優化政策支持的精准性、便捷性、導向性,把政策落實情況納入產業振興專項考核。在財政獎補方面,先后制定“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朝天椒規模化種植栽培等獎補政策,對符合條件連片種植的每畝補貼300-400元。在農機補貼方面,出台辣椒移栽機、收獲機購置補貼方案,除享受國家規定的購置機械補貼外,再給予購置機械總額30%的財政補貼、總額30%的3年貸款貼息。在農業保險方面,譙城區通過“以獎代補模式為朝天椒種植戶減免保費,每畝最高可為種植戶提供600元的風險保障,讓農戶不再為自然災害“買單”。
保安全,“糧經共進”特色產業助增收
譙城區朝天椒種植模式解決了“糧經爭地”矛盾,有效保障了糧食安全。無論是輪作還是套種,都能保証“一年一季糧”,特別是套種的小麥雖然每畝減少1/3種植面積,但由於通風透光好、間隔大、不倒伏,小麥實測畝產仍然達到1000-1100斤,而套種的朝天椒由於生長期長,每畝可增加鮮椒產量300斤以上,實現一肥兩用、一地雙收。此外,譙城區積極在耕地內部挖潛,退林還糧4萬余畝,整合利用拋荒地、旱地、邊角地塊1萬多畝種植朝天椒,確保糧食種植面積隻增不減。
朝天椒種植還極大地促進了群眾就近就地就業,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雖然今年受干旱影響,平均畝產干椒500斤左右,比正常年景減少100-200斤,但由於價格較高,平均收益仍是單純種糧的3-4倍,精耕細作田塊可達5-6 倍,被農民形容“一畝田、萬元錢”。據介紹,今年朝天椒價格同比上漲30%左右,富民增收效果非常明顯。此外,朝天椒從種植到採摘、加工,各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這也給農村年齡偏大尚有勞動能力的農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增收機會,人均每天務工收入在60-150元不等。今年上半年譙城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數11341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71元﹔同比增長5.5%,增幅全市第一。
朝天椒種植還助力產業幫扶政策精准落地,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譙城區通過實施“四帶一自”獎補項目,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脫貧戶、監測戶種植朝天椒,目前已有1萬多名脫貧群眾從事朝天椒產業發展,佔全部脫貧人口的15%,其中1126戶、2793名脫貧戶及監測戶種植朝天椒3869畝,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10000元以上。此外,各村振興公司通過為經營主體提供土地流轉、農機托管等配套服務,每年可為全區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500多萬元。
譙城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朝天椒種植還搭建了返鄉創業載體,有效帶動了人才回流。隨著種植朝天椒效益的日益顯現,全區已有近百名能人大戶、務工人員、大學生等返鄉從事朝天椒種植或加工貿易。(劉景俠 吳珍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