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2022年09月02日08:47 | 來源:求是手機報
小字號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中共安徽省委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安徽既是長三角的一員,又是中部省份,要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找准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加快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

一、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打造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面對“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的區域競爭態勢,安徽堅持以基礎研究引領應用研究,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加快科技創新攻堅力量和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為安徽實現跨越發展增動能,為國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作貢獻。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丟掉幻想,正視現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安徽擁有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大科學裝置數量居全國前列,涌現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和“祖沖之號”等一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8位。要充分發揮重大科創平台對高端人才的吸附作用、對科研機構的聚合作用、對重大科技攻關的組織作用,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按照短、中、長期結合的思路,每年實施100項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在戰略必爭領域、產業前沿領域布局與國際接軌的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更大作用。

產業化是實現科技成果經濟效用最大化的關鍵舉措。科技創新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研究,必須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最重要的是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21年,安徽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5.7%,8項制造業揭榜攻關項目打破國外壟斷,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實現並跑領跑。要堅持以需求為牽引、產業化為目的、企業為主體抓科技創新,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完善企業出題、能者解題、市場閱卷”的科研項目立項和實施方式,實現“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協同聯動,助力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2022年8月12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制的國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實現了重大突破,刷新了同類型磁體的世界紀錄,成為目前全球范圍內可支持科學研究的最高穩態磁場。圖為國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安徽省委宣傳部供圖 張正朋/攝

創新活力源於優良的創新生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營造創新生態的源頭活水,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戰略資源。安徽堅持“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問出處”,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實行“揭榜挂帥”、“定向委托”等制度,探索首席科學家、經費包干制、編制周轉池、科技大市場等改革,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讓人才更加專注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推動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針對科技成果“牆內開花牆外香”等薄弱環節,健全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育強創新主體和轉化主體,強化中試孵化、對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撐,設立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建立省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動銀行保險業機構組建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努力把更多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暢通循環的關鍵在於改善供給質量,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供需良性互動。安徽堅持系統思維,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啟動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明晰各產業的目標、路徑、舉措,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實施一產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增加農民收入“兩強一增”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安徽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2021年糧食產量817.5億斤,居全國第四,實現“十八連豐”,今年夏糧生產實現面積、單產、總產、效益“四增”。安徽作為農業大省,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抓好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動農業由“大”到“強”轉變。統籌“質量+技術”,大力支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同步啟動建設10個千億級綠色食品全產業鏈,開展良種等重大科研攻關,持續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和動植物疫病防治能力。統籌“研發+應用”,抓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行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不斷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統籌“改革+發展”,完善聯農帶農富農利益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農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實施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安徽制造業具有較好基礎,目前制造業增加值已超1萬億元,產值超千億的工業行業達14個,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達4個。在系統梳理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基礎上,安徽聚焦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點,逐一編制產業鏈圖譜和招商引資路線圖,建立由省級領導牽頭負責的專班推進機制,打造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鏈集群。圍繞“提質”,開展優質企業引育、優勢產業壯大、產學研協同創新、數字賦能、綠色發展等行動,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產業鏈中起到卡位作用的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構建“頭部企業+中小企業”生態圈。圍繞“擴量”,今后5年聚焦“4116”目標,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萬億級產業,加快建設智能家電、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個超千億級產業,加快培育10戶超千億企業、60戶超百億企業。圍繞“增效”,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和土地容積率指標對開發園區、城鎮建設的牽引倒逼作用,鼓勵傳統產業“零增地”技改,依法依規快速處置零散工業區塊、僵尸企業,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實施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服務業點多面廣,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過程,是挖掘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安徽是全國貿易和消費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以合肥為圓心、500公裡為半徑的區域,覆蓋了全國近30%的人口、近3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近40%的消費市場。今年上半年,安徽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1%。要深耕內貿市場,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服務等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做大消費市場,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組織安徽人游安徽、百縣名小吃評選等活動,打造縣鄉消費、數字消費、文旅體育消費等新增長點。

三、扎實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這就要求我們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安徽立足全國發展大局,遵循市場規律、善用資本力量、加強系統集成,強力推進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全方位擴大開放,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等自由流動,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掃除阻礙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觀念和利益羈絆,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安徽把市場主體需求作為第一信號,出台《關於創建一流營商環境的意見》,以改進工作作風為突破口,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全面落實營商環境“十做到”“十嚴禁”正負面清單,開展“一屏通辦”改革,建立政策優惠“免申即享”機制,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把方便留給群眾和企業。針對受疫情沖擊、成本上漲、能耗“雙控”、產業鏈供應鏈不暢等因素影響的企業困難問題,啟動實施“新春訪萬企、助力解難題”“優環境、穩經濟”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讓企業感受到溫暖和貼心。截至今年6月底,共收集企業反映問題3.7萬個,解決3.6萬個﹔排查涉企歷史遺留問題1006個,95.4%的問題已解決。

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沒有大項目好項目,就沒有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后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謀項目、抓項目,眼睛不能光盯著周邊,思維不能局限在局部,而是要樹立全國眼光、全球視野,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安徽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招商范圍擴大到國內重點地區、擴大到世界500強,更加注重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用重大項目增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今年上半年,安徽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40個、同比增加723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6%。要千方百計發揮投資拉動作用,實行投資“賽馬”激勵機制,每季度初組織實施重大項目開工,每季度末召開省轄市季度工作會,靈活採取雲洽談雲簽約等方式促成合作,用最快的速度讓最好的項目獲得最優的資源要素,確保大項目好項目發現得到、招引得來。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溧寧高速公路途經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網,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圖為2022年8月5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新安江畔在建的溧寧高速公路深渡服務區項目場景。 人民圖片 肖本祥/攝

打造重大開放平台,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與先發地區相比,安徽還存在開放型經濟總量不大、開放平台承載力不強、開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板,但差距也是空間、潛力。今年上半年,安徽進出口總額增長13.7%,比全國高4.3個百分點。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化滬蘇浙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大力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開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專項推進、外貿主體培育壯大等具體行動,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強化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平台功能,提升合肥等中歐班列功能和覆蓋面,持續辦好世界制造業大會,加大全球主要貿易伙伴的海外倉布局,提升安徽開放平台能級。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構筑與高水平開放相匹配的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四、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保障改善民生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為我們推動發展實踐指明了方向、劃定了路徑。安徽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安徽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圖為安徽省安慶市宿鬆縣華陽河湖群的壯闊景觀。 安徽省委宣傳部供圖 雷鳴/攝

堅持問題導向,辦好民生大事和關鍵小事。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反映的每一件瑣碎小事,都是他們碰到的實實在在的大事。當前,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逐步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優不優”升級。安徽聚焦解決供需矛盾突出、群眾反映強烈、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全面實施就業促進行動、“新徽菜 名徽廚”行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安心托幼行動等10項暖民心行動,把政府“干的事”精准對接群眾“盼的事”,把保障改善民生和擴大內需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群眾在一件件民生實事中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落實五級書記接訪制度,實施“黨建+信訪”“清單+閉環”“倒查+問責”“專項整治+系統治理”工作機制,對接訪下訪和閱批的信訪事項,做到“新官必須理舊賬”“誰接訪閱批、誰包案落實”,推動解決陳年積案和群眾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做到接訪不走過場、寫信真管用。

堅持效果導向,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2021年,安徽森林覆蓋率超過30%﹔細顆粒物濃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等指標均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謀劃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推進巢湖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加快建設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態屏障,深化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林長制改革,持續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五、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經濟、科技、社會等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一旦處置不當,普通的、孤立的發展問題、工作問題就可能演變成政治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細抓早抓實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各項工作,既防“黑天鵝”又防“灰犀牛”,營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

筑牢常態化疫情防控防線。防住疫情是硬道理,盡早清零是硬標准。今年以來,安徽一些地方出現散發疫情后,省、市、縣三級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有力有序組織開展流調溯源、密接排查、核酸檢測、轉運隔離、社區防控、醫療救治等處置工作,爭分奪秒、盡銳出戰,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社會面清零。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突出“四早”要求,壓實“四方責任”,堅決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隱患。看不見風險是最大的風險,看到風險不去處置是更大的風險。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面臨的具體風險,要增強預見性和主動性,提前制定應對預案,盡可能將其消除在萌芽狀態。今年以來,安徽對政治、經濟、對外工作、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等23個重點方面安全風險隱患化解工作進行系統研究,形成重點方面風險防范化解工作責任清單,實施清單化、閉環式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要深入研究部署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建立完善梳理排查、信息報送、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機制,扎實開展模擬推演和實戰演練,努力把風險減小到最低程度,把問題解決在未發之時,確保全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加強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公共安全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一個環節沒能做到“萬無一失”,就有可能導致“一失萬無”。安徽扎實開展“守護平安”行動,常態化機制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特別是強化學校、醫院、商場、公共交通工具及車站等人員密集重點場所聯防聯控,嚴格落實公安武警聯勤武裝巡邏和“1、3、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最大限度提高見警率、增強震懾力、強化管事率。基層治理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中最基礎的環節,也是維護公共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層級。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依托市域、基層、網格推進矛盾風險分層次治理,構建貫通“城市大腦”和“基層細胞”的智能化管理體系,推動基層治理力量落到每個樓(門)棟、每個家庭,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來源:求是網)

(責編:范曉琳、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