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省界看“交融”系列報道之七:
探訪皖浙交界的“幸福橋”:從隔江相望到近在咫尺

“橋兩頭的山坡上,沿江民居的房頂上,站滿了村民,那一天來了好幾千號人。”盡管街口大橋通車已經過去將近兩個月,但當天的情形,在歙縣街口鎮新門村黨總支書記姚子毅眼裡,仿佛如昨。
當天來看大橋通車的,有滿頭銀發的老嫗,有拄著拐杖的老翁,就連剛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也在父母陪同下,顫顫巍巍來到橋頭。
那是多少年來,街口鎮最為熱鬧的一天。
街口大橋連接起了新安江兩岸。人民網 張俊攝
架起一座橋,幸福兩岸人。要知道,在街口大橋通車之前,方圓幾十裡地,村民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就是渡船。
街口鎮位於新安江西岸,與東岸新溪口鄉隔江相望。
在街口鎮,水與山、樹與橋、人與自然,仿佛在此隔空對話。一座新橋,中間隔著200多米的新安江水,也隔著兩岸村民的日常往來。
在大橋建成之前,村民過河隻能依靠渡船,或驅車繞行近4小時的山路,養育兩岸的“母親河”,一度成了當地10萬百姓出行的“咽喉”。
2021年9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的街口大橋。人民網 張俊攝
2021年9月29日,街口大橋正式通車。航拍的鏡頭下,紅色橋身尤為顯眼,俯瞰過去,兩拱內傾,就好比菜籃子的提手,也因此被稱為提籃拱橋。
大橋建成通車,街口鎮受益頗多。從鎮上出發,驅車對岸,然后沿新安江下游方向,十幾分鐘,即可抵達淳安縣威坪鎮高速上口。
如今,來看橋的人多,歇腳的人也多,自然就有了集市。這不,眼下趕上蜜桔上市,村民們自行在橋頭搭起了攤位,每天早上七八點鐘,這裡就陸續有挑著擔支攤賣桔子的農民,熱鬧不已。
時間撥回到過去,不少桔農豐產並不豐收,種植戶發展蜜桔有后顧之憂:桔子下山容易,出山難。
今年66歲的余長城是街口本地人,老兩口的主要經濟來源,除了幾畝茶園,就是6畝桔園。“過去賣桔子,凌晨兩三點就得爬起來,趕在天亮之前,把頭天採摘下來的桔子用船運到對岸,然后送去新溪口的交易市場,掙得是個辛苦錢。”回憶起過去,余長城滿是感慨。
交通不便,價格低廉,關鍵是摘下來的桔子沒有好銷路。每每到了桔子上市的時候,也是余長城最為辛苦的時候,桔子背下山,挑上船,運過河,幾萬斤的桔子,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現在不用渡河,也不用大半夜起早忙活,橋頭支個攤,一天能賣出好幾百斤,不僅人輕鬆了,還少了中間桔販子賺差價,價格也上來了。”余長城是一個勁地夸好,心裡的石頭總算落地了,對桔產業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了信心。
街口鎮現有桔園1000余畝,涉及種植戶500多戶。之前桔子運輸既要陸運,還要水運,現在橋通了,渡河的時間節省下來,就意味著自家的桔子能賣到更遠。
街口大橋的建成,完成了兩岸幾代人的夢想。人民網 張俊攝
不單單是農產品走出去更快,游客往返也更便捷。老書記姚子毅比劃道,“現在去千島湖想象不到的近,開車過橋,沿河走15分鐘,就能上高速,然后20分鐘便可直達千島湖,往前去杭州也就兩個小時。”
幾乎參與了大橋建設全程的歙縣交通運輸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質監股股長吳偉俊,已經數不清來了多少趟,但每來一趟,心情都不一樣。
在他看來,街口大橋是當地融杭接滬的典范,過去由於行車繞道不便,但在老百姓的骨子裡,務工、看病,哪怕孩子考大學,都想走出大山,潛意識裡就有融杭接滬的模糊概念。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橋通車,是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就是在杭州務工的村民,都提前趕了回來,親眼看看家門口的大橋。”吳偉俊說,足以可見,這座橋的通車,對於當地百姓而言,是多麼重要。
新安江上,一艘快艇正要穿越街口大橋。人民網 張俊攝
如今,一橋橫跨東西、連接兩岸,填補了歙縣境內新安江下游30公裡沒有橋的歷史,街口大橋的建成通車,也是皖浙兩地交通一體化的點睛之筆。
兩岸“一橋飛架”,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念想,也是寄托。如今的街口鎮,雲朵停棲在山尖上,賣桔的吆喝聲,順著大橋,能夠一嗓子喊到對岸,讓原本寧靜的村庄,愈發熱鬧起來。
初冬的氣息裡,桔子剝開的香氣,彌漫在街口大橋,也飄蕩在新安江上。(汪瑞華 張俊 顧磊)
(責編:范曉琳、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