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爭先進位的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密碼?

陳浩
2021年10月25日09:4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10月21日,安徽發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全省生產總值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增速全國第六。

爭先進位,是近年來安徽經濟發展的關鍵詞。今年一季度,安徽GDP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前十。進階的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密碼?毋庸置疑,科技創新扮演了關鍵角色。

以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落戶安徽為肇端,“土裡土氣”的江淮大地逐漸變得“科裡科氣”。50多年來,眾多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服務安徽經濟發展。現如今,科大訊飛智能語音技術全球領先,“中國聲谷”年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量子科技第一股”國盾量子挂牌上市,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踏上新征程……

科大訊飛,安徽科創企業的代表之一。為賦能行業發展,2017年以來,企業每年都會舉辦全球1024開發者節。人民網 陳浩攝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安徽構建起“芯屏器合”“集終生智”新興產業體系。曾經的農業大省,完成了到工業大省,再到科創大省的蛻變,正以“科”氣滿滿的新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安徽昨天靠創新起家,今天靠創新當家,明天還得靠創新發家。在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等“國字號”創新平台“坐鎮”下,安徽科技創新的明天,定會熠熠生輝。

政府推動:點燃發展“第一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10月11日,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在蚌埠調研時如是說。

創新,始終是安徽主政者口中的高頻詞。在黨委政府的推動下,“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早已成為共識。為了讓這“第一動力”更加強勁,全省上下千方百計、系統推進。

——創新,離不開政策引領。

國盾量子研制的國內體積最小商用量子密鑰分發終端。國盾量子供圖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科技創新的語境下,政策就好比是糧草,供應要充足,還得及時。

今年上半年,在推進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過程中,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時印發配套文件,不僅明確了總體目標,提出了“到2025年研發經費投入年增長9%以上”等量化目標,還指明了實現目標的路徑,更拿出了具體的支持舉措。

用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負責人的話說,文件的出台,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安徽科技創新工作明確了任務書和路線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安徽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實現立法與政策有效銜接,為全省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

——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

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之於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6年以來,安徽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7名外國專家入選中國政府“友誼獎”﹔累計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24000余人次﹔共扶持220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安徽創新創業……一組組數據表明,安徽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更大了、實力更強了。

在省會合肥,9月18日,2021年“智匯合肥·全球雲聘會”啟動儀式現場,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化身“首席招才官”,向全球英才發出“合肥之約”。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后的首個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濱湖科學城供圖

——創新,離不開區域聯動。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創新要素加速流通的背景下,與滬蘇浙聯動創新,是必然選擇。

“為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2020年我們組織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16項,不斷完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安徽省科技廳廳長羅平說。

另一邊,諸如G60科創走廊環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這樣的區域聯動創新實體,越來越多地落戶安徽。

——創新,離不開金融賦能。

創新與資本結合,能夠發揮乘數效應。自去年7月皖儀科技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起,皖企頻頻向這一為科創企業設立的板塊發起沖刺。統計顯示,截至10月18日,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真金白銀支持下,安徽共有14家科創板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7。

揮出一系列大手筆后,安徽科創大省的形象愈加豐滿,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更加充沛。

載體聯動:厚植創新“豐沃土壤”

政府推動的同時,各類創新載體的“百花齊放”,為這片土地厚植了豐沃創新土壤。

長鑫存儲、新橋電動汽車產業園、大眾汽車(安徽)研發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國家級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批注定載入史冊的工業項目正加速推進。

“科創+產業”生態圈的構建,為合肥經開區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能。李長龍攝

合肥經開區,素有“安徽工業第一區”美譽,也是立足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當然,“科創+產業”生態圈的構建,也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0年合肥經開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0.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7.7%,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2.7%……這三項與科創挂鉤的數據足以說明,這裡的產業發展正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在科創與產業密不可分的今天,全省100多個開發區,尤其是13個國家級經開區、6個國家級高新區無疑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推手。

9月18日,安徽省級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台——羚羊工業互聯網平台正式上線。雖是線上平台,但它賦能中小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走創新發展之路的載體功能卻是實實在在的。

眼下,創新已經成為安徽最亮眼的名片。圖為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人民網 張俊攝

作為一個由安徽省經信廳牽頭,政企聯合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它的上線運行,有助於運用市場化手段滿足中小企業需求,破解它們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不會轉、不敢轉的難題。

從小的方面來講,平台為企業創新“插上”了翅膀﹔從大的層面來看,它為安徽搶佔智能制造高地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在皖召開的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世界聲博會等科技盛會,也為安徽匯聚創新要素、擴大創新發展成果、夯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搭建起一個個連接省內外、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堅實載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今年4月,2021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合肥舉行。會上共計發布科創成果1043項、集中展示了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等四個方面的487件科創成果﹔60個科技“雙招雙引”和大院大所合作項目現場簽約,簽約金額282億元。

主體帶動:龍頭“賦能”產業“提級”

10月19日,2021合肥全國行業領軍企業排行榜正式發布,共計11家當地企業在全國同行業綜合評價中位居第一。梳理后不難發現,它們的成功,無一不是依賴科技創新。

近年來,皖企在科技創新中主體地位日益凸顯,“主動創新、舍得投入”成為新風尚。

安徽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所在的皖企投入研發經費161.2億元,同比增長32.9%﹔擁有研發人員7.6萬人,同比增長3.7%﹔企業研發人員人均R&D經費投入21.2萬元,同比增長27.7%﹔新產品開發經費76.8億元,同比增長32.6%。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一家家科創皖企問鼎行業巔峰的雄心。

它們中,有位於合肥、研制出國內體積最小商用量子密鑰分發終端的國盾量子﹔有身居蕪湖、穩居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的埃夫特智能裝備﹔有地處蚌埠、在玻璃領域不斷攻城拔寨的凱盛集團……

凱盛集團研制的世界領先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凱盛集團供圖

崛起路上,它們不僅貢獻著領跑國內,乃至全球的尖端技術或產品,也為安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十大新興產業體系的加快形成積蓄動能。

這一群體中,科大訊飛無疑是最耀眼的那顆星,一直以來,它是外界觀察安徽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窗口。

作為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行業的龍頭企業,成立22年來,科大訊飛圍繞“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目標,對源頭技術發起不懈攻堅,樹立起人工智能發展史上多個裡程碑。目前,在智能語音、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領域,企業保持著國際前沿水平。

一邊在技術前沿一路狂奔,另一邊在賦能產業化上穩扎穩打。在科大訊飛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下,安徽一躍成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高地、產業重鎮。

管中窺豹。

圖為我國首個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聲谷”。2020年園區如期實現“雙千”目標。中國聲谷供圖

2013年,首個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基地“中國聲谷”落戶合肥,去年園區完成“雙千”目標,實現營收1060億元,入園企業達1024家﹔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合肥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榜上有名﹔不久前,人工智能產業又被安徽明確為“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

……

安徽昨天靠創新起家,今天靠創新當家,明天還得靠創新發家。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坐擁多重國家戰略政策利好、多個“國字號”平台聚集優勢,安徽正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源源不斷地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未來已來,創新的江淮大地,將書寫更華彩的篇章。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