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93歲長津湖戰役老兵:弟弟,你向往的好日子,我替你過!

2021年10月19日11:2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什麼叫英雄?摧鋒於正銳,挽狂瀾於極危,才是人民的英雄。這些,我們的抗美援朝志願軍當之無愧。

70多年過去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段崢嶸歲月,老兵盧致儉從未忘卻。

“看完電影那天晚上,我夢見了弟弟,夢見他和我一起,吃得好穿得暖,兒孫滿堂,和我一樣享受現在的幸福生活。”數不清有多少次,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盧致儉都會夢到自己的親弟弟盧劍。

盧致儉是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白土鎮董店村人,1950年,23歲的盧致儉和19歲的弟弟盧劍先后前往朝鮮戰場,參加了著名的長津湖等戰役。戰爭勝利了,盧致儉拖著凍壞10個趾頭的雙腳,帶著滿身傷痕回到了祖國,而弟弟盧劍,卻英勇犧牲,永遠留在抗美援朝戰場。

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盧致儉。侯顯華攝

保家衛國 戰場上他凍壞了10個腳趾頭

10月16日晚,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盧致儉老人在子女的攙扶下,又一次觀看了電影《長津湖》,這是老人第三次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每次看到長津湖戰役,老人都會淚流滿面,不停地念叨,“這場景就和我當年參加戰斗的場面一樣,這場戰斗打得好,我們志願軍當時太艱難了,憑借頑強的意志贏得的戰場主動權,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太不容易了。”

三個小時的電影,93歲的盧致儉看得很認真很投入。在電影院裡,老人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那裡有血濃於水的弟弟,有親密無間的戰友,太多的回憶,化成濃濃的思念。

1928年,盧致儉出生於蕭縣的貧苦人家。1948年3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過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和東南沿海系列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后榮立三等功三次,並被授予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戰役紀念章、抗美援朝榮譽勛章等。

電影《長津湖》中,軍列剛入朝鮮就遭遇美軍空襲,戰士們緊急下車隱蔽的畫面,一下把老人拉回到了戰爭歲月。“我當時坐的就是這樣的列車”,老人一眼就認出了當時緊急下車隱蔽的場景。他回憶道,“火車進入朝鮮沒多久,就接到前方鐵路被敵軍砸壞原地待命的命令,1個小時左右,美軍偵察機轟鳴著突襲而來,立即下車隱蔽的命令隨即傳達下來。”

部隊深一腳淺一腳地飛快往山上轉移,戰士們迅速尋找掩體。幾十架美軍軍機飛到火車停靠的山間,盤旋兩圈后,朝盧致儉隱蔽的山上投下近百枚炸彈。一時間,山上火光沖天,硝煙彌漫,碎石亂飛,隱蔽的戰友卻絲毫不動,炸彈在身邊爆炸,好多戰友瞬間就被炸得血肉模糊。空襲過后,火車已被炸壞,部隊隻能步行趕往戰場。為不被敵人發現,部隊採取白天雪中隱蔽,晚上急行軍的辦法,向戰場奔襲。經過七天急行軍,部隊終於冒著大雪趕到戰場。

參加無數次戰役的盧致儉介紹,最難忘也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

盧致儉所在的27軍80師進入長津湖地區時,遭遇了朝鮮50年一遇的寒冬。“當時槍栓都被凍住了,手上的皮膚都粘在了槍上,一撕就火辣辣地疼。”

由於缺乏御寒服裝,一些戰友倒在了風雪中。盧致儉和戰友們一起,渴了就捧起雪吃一口,餓了就啃冰疙瘩般的饅頭和土豆,“吃土豆要先把土豆外面的冰塊含在嘴裡慢慢化掉,才能下咽,吃到肚子裡,凍得渾身沒有知覺。”就這樣,直到戰斗結束后,盧致儉才發現自己已經凍壞了10個腳趾頭。

無聲淚流 他痛失最親的弟弟和戰友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戰斗結束后,盧致儉帶著戰友郭長海、劉東海組成戰斗小組搜索殘敵時,遭遇3名美軍伏擊,在激烈的槍戰中郭長海、劉東海兩名戰友先后犧牲。“看到他們倒在我的身邊,我的心好痛啊。”提到戰友,老人流出傷心的眼淚,手裡的拐杖也不停地敲擊著地面,許久沒有說話。

長津湖戰役犧牲的不僅僅有盧致儉最親密的戰友,還有他年僅19歲的弟弟盧劍。身在朝鮮戰場,老人並不知道自己的弟弟也追隨著他,第二批來到朝鮮。

盧致儉介紹,他是聽連長說當時弟弟所在的通信班13名戰士,正在一個坑內執行通訊任務,一枚美軍榴彈炮彈突然落到他們戰斗的坑道,7名戰士犧牲,其中就有自己的弟弟。“長津湖戰役結束后,我曾去過弟弟犧牲的地方,但那兒除了斷垣殘壁和7名戰士的合葬墓外,已找不到弟弟任何遺物”。說話間老人已是淚流滿面。老人哽咽著接著說,“弟弟小自己4歲,是第二批入朝作戰的士兵,他小學畢業,機靈、帥氣、聰明、勇敢,是我們家最有出息的孩子,弟弟小時候最向往的日子就是沒有戰爭,一家人開心幸福地在一起,現在我們都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真希望弟弟能看到啊。”

老人說,胸前的軍功章有弟弟和戰友的一份。侯顯華攝

這一次,他沒有完成黨交代給自己的任務

“一生都在立正,神魂從未稍息”。在盧致儉看來,他從來都不是什麼英雄,而長眠在戰場的弟弟和戰友才是真的英雄。幾十年來,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對得起犧牲的親人。

1955年,27歲的盧致儉轉業回到地方——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老家,當時被安排到蘆村小學任校長。“我不識字,不能干誤人子弟的事,這個校長我不能干”。面對體面的鐵飯碗,盧致儉老人拒絕得很堅定,他說,“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之后,他主動擔任生產隊長,在家務農,帶領村民大修水利,改造良田,成為了當時全公社收入最高的生產隊,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如今,93歲的盧致儉卻依然固守清貧,保持艱苦朴素的生活作風,每天穿著一身軍裝,吃著粗茶淡飯,他用實際行動感染全家人,他的子孫也傳承著老人的奉獻精神,努力工作,敢於擔當,誠實善良。目前,盧致儉老人12個孫子中,有九人考取了大學,其中三人正在讀研究生。

“父親的品行時刻影響著我們全家,他經常說,小叔和他的很多很多戰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才換來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隻有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聽黨話跟黨走,才對得起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盧致儉的女兒盧愛香說道。

盧致儉給女兒看參加革命的老照片。侯顯華攝

時至今日,曾經英武的戰士已年逾九旬,而今夜闌臥聽風吹雨,夢回時依然是當年鐵馬冰河的不凡歲月。

雖然弟弟和戰友英勇犧牲,但是他們用血肉書寫過的歷史,將被永遠銘記。(楊賽君、侯顯華)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