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握好“接力棒” 按下“快進鍵”奏響景村融合發展的協奏曲

皖南田野滿目青翠,鄉村田園交相輝映,別致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水青山中,在晨曦映照下田野鄉村美如畫卷﹔青山丘壑間金色稻田,孕育著農人的希望,一張張笑臉寫滿幸福……走進宣城市宣州區的村庄與田野,映入眼帘的一幅幅美景讓人感受到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
今年以來,宣州區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作為工作底線,以鄉村提優攻堅行動為抓手,找准路徑、精准發力,夯實鄉村振興經濟基礎,探索出一條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路子,描畫了一幅“村美、業興、民富、人和”的鄉村振興新景象。
穩政策 推進有效銜接促振興
摘帽之后,如何讓脫貧群眾穩增收,過上好日子?宣州區出台《關於加快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握好脫貧攻堅“接力棒”,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制定任務清單,細化工作舉措,確保60項重點任務壓茬推進。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納入監測的農戶,及時安排幫扶聯系人開展針對性幫扶,真正做到“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同時,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明確責任體系、資金支持、幫扶力量“三個不變”。
聚焦重點群體,在駐村幫扶上謀實策。宣州區對343名脫貧戶幫扶責任人和邊緣易致貧戶聯系人進行優化調整,全面完成2021年幫扶措施錄入工作。向13個脫貧村、2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及3個重點推進村,選派了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44名第八批選派幫扶干部全部到村上崗任職。印發《宣州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程實施方案》,每月下發走訪工作提示單,常態化開展幫扶干部走訪聯系。謀劃開展“百企興百村”活動,研究制定《全區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組織企業赴結對村實地開展幫扶。
深化農村改革,增強發展活力。深化農村產權和土地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激活農村土地經營權,讓閑置廢棄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發揮價值。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土地等沉睡資源,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增收,實現村富帶民富。截至目前,全區實現“三變”改革的村(社區)204個,其中13個村(社區)實現分紅,分紅資金達1240.6萬元。
美環境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擦亮鄉村振興底色就是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宣州區堅持以生態建設為突破口,持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農村人居環境再上新台階,不斷提升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
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謀劃全區“十四五”涉農領域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6個,總投資341億元。通過構建農村現代化水利體系、加強生態保護、完善農村交通網絡、推進數字鄉村信息化建設等舉措,建設美麗宜居新鄉村。
抓好“四好農村路”提質改造工程,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和農田水利“最后一公裡”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綜合物流網絡建設,按照客運、物流、郵政、電商等“多站合一”的模式,目前已建成農村物流服務節點177個,實現了城區至26個鄉鎮街道及較大社區的公交網絡全覆蓋,滿足了農村群眾對高質量農業生產、高品質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
穩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中的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保障,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堅持以“六大攻堅、三年攀高”行動為主抓手,深入開展鄉村提優攻堅行動,一體推進農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動”,高標准建設美麗鄉村,目前全區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超過90%。
興產業 引來鄉村振興“活水”
產業興則農民富,農村發展產業是解決鄉村振興中“錢從哪裡來”的關鍵。宣州區圍繞產業發展,做足“農”字文章,促進農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為實現鄉村振興引來源頭“活水”。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作為全國有名的三黃雞繁育基地,宣州區家禽業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在“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上,重點發展禽產品熟食加工,延長產業鏈。加快特色水產良種繁育與推廣,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不斷擴大淡水魚、小龍蝦初加工規模,提升蟹黃深加工水平,積極推進農產品深加工,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深入實施“五級創建工程”,加快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做大做強宣州農產品(食品)加工園,帶動食品行業由分散式向聚集式發展。與此同時,通過開展太極文化旅游節、漢服文化節、風鈴祈福節等節慶活動,以活動帶動景區人氣。
守住資源保護生命線
太極洞風景區位於三省交界處,包含浙江3.6平方公裡、江蘇4平方公裡,景區“插花地”多,權屬復雜,管理難度大。同時景區有豐富的太湖石、紫泥等資源,過去一些非法開採及破壞資源環境行為時有發生。區域協調難、執法執行難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景區。
近年來,太極洞黨工委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突出主業主責,強化履職擔當。將景區的資源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推進太極洞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大宣傳、執法力度,有效保護太極洞珍貴的風景名勝資源。
建立三省聯動執法機制,與廣德市新杭鎮、江蘇宜興市太華鎮、浙江長興縣煤山鎮共同查處非法開採、亂堆亂放、違規搭建等行為,堅持日常巡查、信息互通、聯合執法,確保天天有人管事、事事有人跟進。落實上級環保督查、土地督查、綠盾行動(衛星遙感點位現場核查及問題整改)、生態紅線檢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等工作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同時在景區日常管理中,堅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深入開展景區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不斷提高景區綜合治理能力。
跨區域聯合保護、聯合執法的新局面打開后,景區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日趨好轉,這也為景區發展夯實了基礎、拓寬了空間。
鋪開景村融合新畫卷
今年“五一”期間,太極洞景區迎來旅游高峰期,景區接待壓力較大。太極洞黨工委在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接待的同時,號召景區所在的桃園村老百姓通過“打開院門、做好引導、文明待客”來緩解交通壓力。
於是,出現了桃園村支“兩委”班子在各個交通路口指揮交通,村裡的農家樂協會、老年人協會和黨員志願服務隊引導車輛停放,沿路村民打開自家院門免費讓游客停車,農家樂經營戶熱情待客、誠信經營的“大場面”。
景村同力、干群同心迎接旅游高峰期,只是黨群助力景區發展的一個小縮影。近年來,景區結合文明創建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民生工程、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最美太極人”、“最美庭院”評選活動、“文明與旅游”同行、“文明創建——愛我景區”等一系列志願服務活動,提升景區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發展旅游經濟。
據了解,桃園村在2016年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廣德金園保潔服務有限公司、廣德金鼎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承接景區環衛保潔、綠化等工作,同時依托現有的土地、房屋等資源入股參與各項經營活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11.3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52.6萬元。村民變股民,也分得“股紅”。村民在自家門口就能銷售農副產品,可以說從景區的發展中享受到真正的“紅利”。
桃園村在2019年被國家文旅部授予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同時還是安徽省農村電商示范村、安徽省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
融入開放合作新格局
在太極洞風景區內,正在建設中的安徽太極·金陵山庄項目已經進入內部裝修階段。“這個項目從去年10月開工建設,僅僅用了78天就實現主體工程封頂。目前正在加快裝飾裝修工程建設,預計在今年12月底建成,2022年元月試營業。”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這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在太極洞風景區結下的新果實。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旅游行業的不利環境下,太極洞黨工委不等不靠,主動出擊,以開放共享、合作共贏的思路,打好疫情后復工復產的硬仗。2020年,太極洞景區與上海景域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並成立合資公司承擔核心景區的運營,力求更加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式提升景區的人氣和經營效益﹔與上海鐵路局合作開通安徽首趟“洞藏太極·道廣德來”高鐵旅游專列,借助廣德高鐵開通發展高鐵旅游,帶動廣德全域旅游發展……
思路決定出路。
在景區內,一張更大的藍圖正在鋪展開來。
“建設桃園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奮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點、太極洞5A景區創建核心區。”這是太極洞黨工委站在新的發展階段提出的工作目標以及景村融合發展新的工作抓手。
2020年,安徽省提出分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並將廣德市列為先行示范區。太極洞黨工委緊緊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主動與深圳華僑城集團、浙江藍城公司等知名企業對接,擬建設以非遺文化街區、良渚文化園等為項目主體的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依托良好的旅游產業基礎和長三角客源市場,推行“+旅游”發展模式,建設文化旅游項目,突出產業帶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該項目已經通過廣德市政府常務會議研定,正在加快推進中。
在景區採訪中,“景區詳規什麼時候能夠審批下來”是干部、村民談論最多的話題。因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詳規的審批需要層層評審,最終需要國家林草局審批,諸多因素推進較慢。沒有詳規就不能開發建設,一些好的項目遲遲無法落地,景區空間很難打開,功能布局和產品業態很難提升。大家都比較著急,就等著詳規批下來“擼起袖子加油干”。這項工作目前有了最新的消息:景區詳規已於6月底通過省林業局組織的專家評審,下一步將提交國家林草局,有望於年底通過審批。
“景區藍圖已經鋪開,實干才能成就夢想。我們將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圍繞打造長三角綠色生態·創新發展·文旅融合新標地為目標,久久為功,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太極洞一定會成為一個環境優美、業態豐富、產業興旺的綜合性景區,也會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示范區。”談及下一步發展,太極洞黨工委書記周煒信心滿滿地說道。(宋本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