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霍山石斛 中華瑰寶

霍山石斛有哪些功效價值

2021年08月03日09:20 | 來源:霍山縣融媒體中心
小字號

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 Z. Tang et S. J. Cheng)俗稱米斛、霍山米斛、霍石斛,為蘭科石斛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於大別山區安徽省霍山縣。全世界石斛約有1500種,我國分布有76種,具備藥用價值的有數十種,而霍山石斛是最為名貴的中藥石斛,自古以來因其品質上乘而備受歷代醫家推崇。

一、古代本草記載

據考証,霍山石斛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其效用首見於成書於漢代、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書中載曰:“石斛,味甘,平。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

成書於3世紀的《名醫別錄》,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后有重要本草文獻學價值的著作,收錄了漢代至魏晉時期名醫在《神農本草經》中增附的資料,是這一時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書中明確記載:“石斛,無毒。主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疿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定志,除驚。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

成書於公元659年的《新修本草》,世稱《唐本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它不僅流傳廣泛,而且流傳時間長達300多年,書中載曰:“石斛,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

唐代藥王孫思邈所撰《千金翼方》,約成書於永淳二年(682年),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在該書卷二中首先收載了主要藥材的功效、主產地等,並明確記載:“石斛,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疿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

《本草綱目拾遺》由清代著名醫家趙學敏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編著而成,該書是在《本草綱目》刊行150余年之后編著,其目的是拾《本草綱目》之遺。對石斛而言,本書最重要的是明確、詳盡的闡釋了霍石斛,書中載曰: “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較釵斛細小,色黃而形曲不直。有成毬者。彼土人以代茶茗,雲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氣力。或取熬膏餉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

二、近代典籍記載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醫陳存仁, 在其主編三百余萬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中,明確收載有“霍石斛”,載曰:“霍石斛,處方用名霍山石斛。甘平,味咸,無毒。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定驚,療風。能鎮涎痰,解暑,甘芳降氣。”

民國時期張山雷1920年在所著《本草正義》中重點提到:“若老人虛人,胃液不足,而不宜太寒者,則霍山石斛為佳。”

民國22年(1933年),在上海出版的《藥性字典》一書中“霍山石斛”條目下載曰:“石斛之產於安徽霍山者,其形緊細,作卷曲狀,亦號楓斗,最良……味甘咸,性微寒,無毒。霍山石斛為養陰生津要藥,主復熱劫之陰,生已耗之津。”

三、現代《中國藥典》記載

2020年5月,霍山石斛正式載入2020年版《中國藥典》,自此擁有了法定國家藥品標准,並對其性味功效等明確載道:“甘,微寒。歸胃、腎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熱病津傷,口干煩渴,胃陰不足,食少干嘔,病后虛熱不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同時,在【性狀】【鑒別】【特征圖譜】【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等方面分別予以明確載出。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霍山石斛的廣泛功效正逐步呈現於世人面前,已知的現代研究表明,霍山石斛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護肝、抗癌(胃癌、喉癌、肺癌)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確切功效。

綜上所述,霍山石斛功效顯著,應用廣泛。從古代本草到近代典籍、再到現代科學研究來看,我們認為,霍山石斛的功效價值主要聚焦於“味甘性平(微寒),無毒。滋陰清熱,生津益精﹔補五臟虛勞羸瘦﹔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等方面,這也為現代人把它追奉為養生保健佳品提供了確切的中醫藥理論依據。在眾多石斛品種中,霍山石斛獨具一格,難怪著名生藥學家、本草學家謝宗萬(1924—2004年)對霍山石斛贊譽有加,他深情地說:“霍山石斛,仙草之最﹔歷史名藥,斛中秀杰﹔我國獨有,世人慕羨!”(李世海 章曉煜)

(責編:吳西露、李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