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五朵·安徽紅

基因紅丨安徽宿州:字裡行間見崢嶸 琅琅書聲傳薪火

李希蒙

2021年06月17日11:2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報社櫥窗內,一張泛黃的報紙﹔勝利東路上,一所精致的小學。

然而看似不相關的二者,一位英雄將它們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彭雪楓。

彭雪楓,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軍事家,曾多次參加反圍剿斗爭,領導開辟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4年9月,親臨前線指揮的彭雪楓,不幸中彈犧牲,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如今將軍已去,可他的精神,永遠留存在了那片他曾為之戰斗的熱土。

早期的《拂曉報》版面。拂曉報社供圖

有一份報紙,曾隨將軍出征

在安徽宿州,提起《拂曉報》可謂家喻戶曉。而這份如今作為中共安徽省宿州市委機關報的報紙,當年的創刊人和領導人正是彭雪楓。

1939年9月,時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雪楓,在率部東征前夕,倡議創辦一份屬於豫東皖北地區抗日軍民自己的報紙。

1939年9月29日,報紙正式創刊。彭雪楓親筆為其題寫了報名《拂曉報》,“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進、邁進有為、勝利就要到來的意思……”這是將軍對報名的解釋,也是將軍對報紙寄予的期盼。

拂曉報的創刊日,也正是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出征日。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初代拂曉報人冒著槍林彈雨,不顧勞累,堅持辦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拂曉報社共有15位同志為革命捐軀,年齡最小的才17歲。“不管有多困難,都要把報紙辦下去,精神食糧比吃飯更重要。”這是彭雪楓將軍對報社同志們的諄諄教誨。無論在艱苦的行軍路上,還是炮火紛飛的戰場,他都親自為《拂曉報》撰寫文章。

《拂曉報》雖幾經變遷,但在幾代報人的堅守下,當年的隨軍小報,早已發展壯大。而今行走在報社辦公樓的走廊中,敲擊鍵盤的聲響不絕於耳。

“畢業后我就進入了報社,這記者一做就是十四年。我小時候父母在鄉鎮工作,他們一直看這份報紙,《拂曉報》在我的心中,早已烙下了影子。”拂曉報社時政要聞部記者謝文東說。

“前輩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堅持辦報,這份精神,值得我們年輕人去學習。如今我們生活在這麼好的時代,沒有理由不去做到更好。”抬頭看著報史櫥窗中那張泛黃的舊報紙,謝文東說。

雪楓小學教學樓。雪楓小學供圖

有一所小學,冠以將軍之名

宿州市勝利東路與環城西路交口旁,一棟紅色的教學樓格外顯眼,教學樓上“雪楓小學”四個字遒勁有力。

學校始建於1936年,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它歷經多次更名。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被命名為“安徽省雪楓烈士子女小學”,紀念彭雪楓將軍的同時,還承擔著培育烈士子女的任務。

校園中矗立著彭雪楓將軍的塑像,長廊裡展示著彭雪楓將軍光榮事跡的照片。行走在校園內,處處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學英雄氛圍。而學校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從帶領孩子們參觀“彭雪楓烈士事跡展室”開始。

校園中矗立著彭雪楓將軍的塑像。雪楓小學供圖

“學校通過多方搜集了很多關於彭雪楓將軍的故事,老師們將這些故事融入日常教學中,講給孩子們聽。”雪楓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王政委老師說。

“彭雪楓將軍‘愛國、愛民、勇敢、頑強、艱苦、奉公、律己、學習’的精神已經深植在同學們的心田。孩子們從故事中受到啟迪,懂得了隻有胸懷大志、自幼勤奮好學,長大才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才。”當被問及向同學們講這些故事的成效,王老師如是說。

在這些故事的激勵下,立壯志、愛學習、練本領在雪楓學子間蔚然成風。老師們還利用思政課、班隊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傳承著雪楓精神,學生們通過書法、繪畫、觀看影片、讀雪楓故事、征文比賽等形式,學習雪楓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任啟明,就畢業於雪楓小學。身為雪楓學子,學校在他的心中,就像校歌裡唱的一樣:我們是雪楓小學的學生,無比驕傲,無比光榮。

點擊查看專題

(責編:關飛、張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