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伴著一曲鳳陽民歌,一群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娃娃們,把鳳陽花鼓演繹得有模有樣。鳳陽市民廣場上,四面八方而來的鄉親們看得有滋有味,不時起立鼓掌。
在淮河之濱的臨淮關,到了傍晚,賈富梅一放下碗筷,就喊上老姐妹,扭起“濠州花船”。“這是我們漁民家輩輩傳下來的,家家都會跳。”以前是漁民豐收后歡慶的舞蹈,如今成了每天都在跳的廣場舞。
滁州本是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文化大市,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夯實經濟基礎、做好民生保障的同時,滁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激發文化產業活力,在文化奔小康的路上,踏歌而行。
歡樂花鼓敲起來。李雲龍攝
求知求樂,有陣地
每月陰歷逢五逢十,是滁州南譙區常山村民“趕大集”的日子,購物罷,他們心照不宣地趕到鴉窩村農民文化廣場的大楊樹下佔位子,等待“學文大鼓”准點開唱,聽完這一嗓子,消化了“精神食糧”,大家才心滿意足地回家去。
鴉窩村是一個移民村,為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留住鄉愁,鴉窩村建設了農村電影院、鄉村記憶館、農民文化大舞台等公共文化場所。除了“學文大鼓”,每周一到周四晚,村民還可以欣賞電影及廬劇、黃梅戲等文藝節目。
“如何讓富裕起來的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2019年,鴉窩村結合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籌資16萬元改造辦公樓,建設了農民電影院,讓居住在鴉窩村和常山街道的農民,有一個求知、求樂的好去處。”章廣鎮文化站站長沙扣年說。
烏衣鎮錦繡湖社區居民在文化實踐大講堂中排練。方宇攝
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錦繡湖社區居民楊友和是個戲迷,退休的他,幾乎每天都去社區綜合文化站“打卡”,這裡既有室外的文化大舞台,也有室內的各類活動室,科普的、書法繪畫的、吹拉彈唱的,不一而足。
社區居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各找隊友,成立了舞蹈隊、腰鼓隊、民樂隊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團隊,平時聚在一起,樂意融融,逢到傳統節日,他們還走出社區,進村下鄉,開展文藝義演。
從事了30年文化工作的烏衣鎮文化站站長袁正英感慨道,“現在迎來了文化工作的春天,以前干這一行,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就像‘打游擊’,現在有了陣地,干得越來越帶勁了。”說話間,她給記者打開活動室裡的一組組櫃子,隻見各式舞蹈服裝、演出道具琳琅滿目。
以文化人,接地氣
說到滁州的文化,不得不提鳳陽,而說到鳳陽文化,不得不提鳳陽花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花鼓是滁州一張靚麗名片。
如何讓鳳陽花鼓更好地“活起來”“走下去”?鳳陽縣文化部門一方面加大投入,舉辦培訓班、培養傳承人﹔另一方面在鳳陽地域內的大、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全縣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立了“鳳陽花鼓傳習保護點”。
“鳳陽花鼓是我們的驕傲,每個鳳陽人都應該保護好傳承好。”之前在文體部門工作的梅周城如今是鳳陽花鼓縣級非遺傳承人。2014年,他與省級非遺傳承人、安徽省鳳陽縣花鼓藝術團團長史元林一起,將鳳陽花鼓新編成花鼓健身舞,既保留了鳳陽花鼓的精髓,又把它變得通俗易跳,現在成了街頭巷尾的“大眾藝術”,並且走出滁州,傳播到了全省、全國。
章廣鎮“小伍說書”。方宇攝
“文化工作,必須要從群眾立場出發。喜聞樂見,才有前景。”南譙區章廣鎮首批文化專員伍健是文藝戰線的一位“新兵”,當發現村裡很多老人識字不多、讀不懂書時,她就嘗試用“說書”的形式來服務群眾,成效很快顯現,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粉絲”。
文化接地氣,群眾方能樂在其中,積極參與其中。在章廣鎮,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他們自編自導的“村晚”到今年已持續27年。文化熏陶下,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鄰裡鄉親的矛盾少了,打麻將、打牌等陋習少了,年味兒變足了,鄉村也更有生機活力了。”村民孫世偉深有感觸。
傍晚的小崗村,村民跳起廣場舞。張紅攝
文化引領,添活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滁州,公共文化服務的不斷提升,文化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為文化繁榮注入新活力,而在文化引領下,當地文旅融合、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也得以更大的發展。
滁州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這張珍貴的改革名片,近年來每年都吸引百萬人前來參觀考察。如今已是4A級景區的小崗村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正在不斷做強文旅融合,帶動當地全面奔小康。
在當年按下紅手印的茅草屋周邊,小崗村正在打造多個延展項目:鄉村小舞台向游客展示“鳳陽花鼓、鳳陽民歌”等非遺文化﹔仿真還原“當年農家”的場景,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開展研學活動,小學生來到這裡,可以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農業科普知識。
“紅色文化引領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而旅游的紅火,又能更好地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小崗旅投公司負責人楊永強說。
七旬老人傳遞鄉風文明36載。董超攝
以文化人、成風化人,服務群眾,凝聚群眾。在滁州,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建設,文化,在引領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百姓生活中展現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天長市千秋街道整合盤活轄區內公共服務資源,從教師、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道德模范中招募志願者,通過“講堂領悟精神、文化精彩生活、文明素養提升、文明陪伴成長、閱讀開啟心智、服務溫暖民心”為主題的六大志願服務活動,打造出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把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做到村居、做進家庭。
“我們組織開展送戲下鄉,利用了三句半、快板、小品等形式,展現移風易俗的鮮活經驗,讓文明鄉風舞起來,動起來,美起來。”天長市文化志願者聯合會會長茆春明介紹說,以移風易俗為主題,僅今年上半年,天長市已組織開展“農家院落故事會”“板凳故事會”“一刻鐘宣講”等活動200多場次,參與群眾達2.6萬人。(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