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腦庫”:如何留住智慧在人間

【查看原圖】
經過處理后,工作人員用石蠟固定腦組織,制成一個個石蠟塊,包裹腦組織進行保存。周坤 攝
經過處理后,工作人員用石蠟固定腦組織,制成一個個石蠟塊,包裹腦組織進行保存。周坤 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6月19日06:47

6月10日,一名江西老人跨省捐獻大愛,在逝世后把自己的腦組織捐獻給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組織資源庫安徽醫科大學分庫(簡稱為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人腦庫,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是個神秘的名詞。6月16日,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走進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腦庫”——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探訪它是如何收集、處理、保存、研究自願捐贈者捐獻的死亡后的大腦,留下智慧在人間。

儲存22例大腦 均來自遺體捐贈

在安徽醫科大學歷史建筑“東樓”,一座不起眼的老式建筑裡,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就在這裡。

“雖然已成立20年了,但至今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負責人沈玉先介紹,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由周江寧教授始建於2000年,是國內第一個“中國人腦庫”。但受制於經費支持、人才支撐,以及大眾對於大腦捐獻缺乏認識等因素,成立后的十多年裡,“人腦庫”發展陷入停滯。

直到2016年,在段樹民院士的帶領下,國內十家醫學院所共同成立中國人腦組織庫協作聯盟,安徽醫科大學也加入其中,“人腦庫”得以快速發展。並在去年成功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平台“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織資源庫”,正式更名為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和現已有的眼角膜庫、精子庫相比,人腦庫有著很大的不同。一方面眼角膜等器官,主要用於人體移植或再使用,人腦組織目前無法移植。其次,骨髓、精液等是在生前捐獻,而人腦必須是死后才能捐獻。

目前在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儲存著22例人腦,都是通過遺體捐贈方式獲得。

6月10日夜晚,家住江西省景德鎮市的王爺爺溘然長逝,為實現老人的遺願,家屬特意將他的腦組織捐獻給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沈玉先稱,老人生前一直被老年痴呆症困擾。而老年痴呆、抑郁症、帕金森症等各種神經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主要原因在於發病機制不明確。“高齡老人的腦組織,對於研究老年痴呆等神經系統疾病意義重大,所以這次老人捐獻的腦組織十分珍貴。”沈玉先說。

大腦制成切片樣本 需要兩人兩個月時間

捐獻后人腦,是怎麼處理和儲存的呢?

沈玉先介紹,類似於器官捐贈,人腦保存要求也十分嚴格,收集腦組織時需要盡力減少死亡后延擱時間等,以確保盡可能體現腦組織的生前狀態,並完整地保留腦組織的生物大分子﹔捐獻者逝世后,必須將人腦盡快取出保存,就延擱的時間上來說,時間越短,其研究價值越大。

“一般將大腦切分為左腦和右腦,左半腦冷凍在超低溫環境裡,右半腦泡在福爾馬林裡。”沈玉先說。

據介紹,兩種不同保存方式的大腦,研究用途也不同。凍存的腦組織可用於提取核糖核酸﹔而泡在福爾馬林的腦組織,在制作成切片后,多用於神經病理學診斷或研究。此外,在取出大腦后,科研人員還將切口縫好,恢復儀容。

在“人腦庫”,最繁瑣的工作就是將大腦制成切片。沈玉先稱,從一例大腦入庫,到制成切片樣本,需要兩人至少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6月16日上午,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科研人員將經過福爾馬林浸泡后的腦組織,分離成20~30個腦區,這些分離腦區再經過20天浸泡后,還要細分約100個更小的組織塊,最后經過處理,用石蠟固定儲存。

據了解,經過石蠟固定腦組織,可以使其儲存數十年時間,當研究需要時,將石蠟塊切成一片片6微米的樣本。“一塊一立方厘米大小的石蠟塊,就可以分割出1000多片樣本。”科研人員說。

在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裡,有三個儲物櫃,裡面擺放了約200個方形模板。在每個模板上面,都放著腦組織切片樣本,少則幾十片,多則數百片,供科研人員研究使用。

“如果有科研機構提出申請,他們會申請自己研究的腦區,我們提供相應的腦組織切片,而不是整個大腦。比如研究下丘腦,就給下丘腦的切片﹔研究前額葉的,給前額葉的切片。”科研人員說。

科研價值重大 呼吁轉變觀念

科學發展至今,人類的大腦,依然是人體中最為神秘的器官。在沈玉先看來,發展“人腦庫”的主要目的是為治療人腦疾病的研究提供標本。

對於老年痴呆、抑郁症等神經精神疾病,利用實驗動物來進行的腦研究,其結果很難直接推廣到人腦。而直接利用臨床病人進行腦功能研究,又受到技術和倫理學的限制,通過臨床診斷得出的有關腦疾病的病因,有時也並不准確,所以隻有對人腦進行病理診斷才能最終確認病因。

而發展“人腦庫”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獲取人腦。沈玉先稱,這在全國是一種普遍情況,由於千百年來的喪葬習俗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加上很多人對大腦捐獻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對建立人腦庫的價值更是一無所知,因此獲得人腦十分困難。

有的老人生前已經簽署捐贈大腦協議,但在老人逝世后,子女后悔,不願捐贈。這樣的情形,沈玉先不止一次遇到,真正最后成功捐贈的老人,寥寥無幾。

“所以還要加大科普宣傳,其實捐獻大腦和捐獻器官一樣,現在隨著科學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觀念已經轉變,所以我相信未來人們對捐獻大腦的觀念也會更加接受,‘人腦庫’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沈玉先說。 (周坤)

分享到: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