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淮河之畔繪小康

【查看原圖】
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稻蝦養殖基地,工作人員展示捕獲的小龍蝦。張俊 攝
五河縣沱湖鄉大崗村稻蝦養殖基地,工作人員展示捕獲的小龍蝦。張俊 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6月03日07:57

常言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安徽省蚌埠市位於淮河之畔,地處我國南北地理分界,千裡淮河奔騰而過,孕育了明珠之城創新的熱土。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蚌埠擦亮創新名片,精准開方施策,堅持“志智”雙扶,致力拔“窮根”、摘“窮帽”,取得了顯著成效。

六年來,蚌埠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34900人減少到1791人,年均減貧22185人﹔累計脫貧54945戶、13409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5.03%降至0.07%。2016年8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7年懷遠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是安徽省首批摘帽的4個縣之一。

如今,產業興了,鄉村美了,貧困戶腰包鼓了,精神足了,一幅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圖景正在淮河大地徐徐展開。

產業扶貧 “紅黃綠黑白”五彩做文章

“一季秋葵、一季白菜、兩季豆角,這幾年,大棚裡的蔬菜就沒歇過。”說起自己的寶貝蔬菜大棚,蚌埠市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貧困戶黃紀課笑得合不攏嘴,從“借遍全村借全鄉”,把扶貧干部罵出門的懶漢到全縣脫貧示范戶、致富明星,黃紀課在花甲之年,用雙手贏得了尊重,挺直腰杆奔向了新生活。

過去的五年,在安徽蚌埠,12萬多像黃紀課這樣貧困戶,在精准扶貧產業政策的帶動下,走出貧困,擁抱新生。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蚌埠市推廣“四帶一自”模式,突出抓好紅黃綠白黑“五彩”扶貧產業,累計實施到村產業項目673個、投入資金3.4億元。全市參與帶貧的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園區88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15776戶,自種自養貧困戶11865戶。

紅通通的大石榴、綠油油的蔬菜、黃澄澄的麥穗、黑亮亮的水產、白花花的牛奶糯米……在特色產業打造上,蚌埠市大力推進“五彩”產業扶貧。以“綠色”線主導,依托蔬菜扶貧產業基地25萬畝和市級以上蔬菜標准園60家,組織帶動貧困戶5789戶穩定增收。以“黃色”線增彩,通過“企業+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累計建設17個秸稈收儲中心,幫助村集體增收193.57萬元。以“紅色”線點綴,出台政策扶持9萬畝稻漁綜合種養,159戶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和帶動就業人均增收1000元。發揮懷遠縣6000畝石榴扶貧基地,穩定帶動1.8萬人增收。以“黑色”線搭配,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黑色水產品、黑花生等“黑色產業”帶動68戶貧困戶增收。以“白色”線打底,依托現代牧業奶業生產基地,吸收貧困戶到企業打工,通過土地流轉和基地就業實現貧困戶增收。懷遠縣發展“白蓮坡貢米”、優質高效節水抗旱糯稻等“白色產業”,帶動6528戶貧困戶增收。

復工就業 一對接二負責三聯單

走近懷遠縣雙橋集鎮,萬畝金銀花正在採摘期。76歲的貧困戶祝建福正在地裡採摘金銀花,坐在他身邊的,是他患有腦梗的老伴。“老伴患病,我們家一貧如洗,現在黨的政策好了,在家門口就能干活掙錢,老伴行動不便,但是手能動,每天和我一起來干活,靠雙手養活自己,心情都舒暢了。”邊干邊說笑,忙活一上午,祝建福和老伴一共採摘了17.6斤金銀花,按照5元錢一斤的收購價,半天淨賺88元。

讓貧困人口家門口找到活干,蚌埠多舉措推進就業脫貧。開展技能脫貧培訓4893人次,累計幫扶貧困勞動者10373人實現就業。認定就業扶貧車間26個,吸納就業人口56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46人),帶貧率43.4%。開發公益崗位8586個、安置貧困人口8527人。創新開展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專項行動,有意願本地就業的全部實現就業。

除了本地就業之外,對於需要外出打工的貧困人口,蚌埠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創新推廣“123工作法”,促進貧困人口復工就業,受到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的充分肯定並在全省推廣。

“到了公司按規定進行隔離,我現在已經正常上班了,公司每天提供口罩,進廠區測體溫,伙食也很好。”近日,蚌埠市固鎮縣新馬橋鎮的管平順利返回了位於合肥的工作崗位,這多虧了蚌埠市創新實施的“123工作法“。

所謂123工作法,即“一對接”:主動與用工單位進行對接,了解復工情況,“點對點”幫助務工群眾返崗復工。“兩負責”:對貧困務工人員進行體檢,出具人員健康証明,對健康負責﹔用工單位出具確保用工的証明,對上崗負責。“三聯單”:村居對對接成功的貧困務工人員進行登記備案,鄉鎮根據登記表出具外出務工聯絡單,用工單位反饋上崗回執單,打造返崗復工閉環。

電商扶貧 一張網串起農產品變貨倉

人勤地不懶,處處是金山。炭火烤咸鴨蛋、五彩花生、迷你黃瓤無籽西瓜……在蚌埠,一件件貧困戶家的農產品,每天通過電商平台,發到全國各地。蚌埠通過搭建“農糧驛站”等電商平台,用一張網串起特色農產品變貨倉,一條路帶領貧困群眾闖出一片天。

固鎮縣探索“農糧驛站+網點+貧困戶”脫貧模式,入選“全球110個最佳減貧案例”、“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案例庫”和“全國電商精准扶貧典型案例50佳”。一張網串起特色農產品變貨倉。流轉土地1800畝建設生產基地,進行稻田綜合種養、大米加工、農業食品加工等,安排貧困勞動力40余人就業,帶動20戶貧困戶合伙經營。通過線上電商平台以及線下體驗式消費,將本地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形成炭火烤咸鴨蛋、五彩花生等農產品“網紅”品牌。通過幫助他們包裝並注冊商標,擴大網絡銷售渠道並帶動了一批花茶網店、陡溝醬豆、徐超手工綠豆皮等初具規模的家庭作坊。截至目前,“農糧驛站”電商平台將全縣11724戶貧困戶基礎信息錄入系統,幫助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網上銷售農產品,實際帶動2200多戶貧困戶,戶均實現增收1500元。

此外,蚌埠還通過“電商+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對貧困戶的農產品實行訂單生產,帶動貧困戶擴大特色種養規模。實行透明的農產品生產追溯管理,在網上架起了聯系消費者和貧困戶的橋梁。

打開手機上的平台,每件農產品都能追蹤溯源到每一位貧困戶家中,貧困戶家什麼情況,因何致貧等一目了然,電商平台讓貧困戶找到歸屬感,也讓下單的顧客更放心更安心。

創新保障 貧困人口幼有所學老有所養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蚌埠市地處皖北,在一些貧困村,受到受辦學條件、地理環境、家庭經濟狀況和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失學輟學現象仍然存在。為了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基本的教育,蚌埠創新實施控輟保學“雙線五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

蚌埠堅持把保障貧困家庭適齡兒童和青少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中之重,在實際工作中總結出控輟保學“雙線五包”工作法,典型經驗被國辦信息採用,並獲國務院領導批示。

“雙線”即一條線是政府線,另一條線是教育線。“五包”:政府線方面,市級領導包縣(區)、縣(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及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包戶﹔教育線方面,市教育部門領導包縣(區)、縣(區)教育部門領導包學校、學校領導包年級、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師包人。“雙線五包” 促進政府職能部門和教育部門緊密結合,教育線主動與政府線做好報告和溝通協調工作,政府線主動關心和組織指揮控輟保學工作。“雙線”互動,保障控輟保學工作,落實到最基層,延伸到每一個家庭,有效地推動了蚌埠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工作。

69歲的杜孝升老人在五河縣特困人員養護院內,一邊悠閑地晒著太陽,一邊和室友拉著家常。“吃得好、住得舒心,還有醫生和護士專門給俺瞧病,以前真是做夢都想不到能生活在這麼好的環境裡。”杜孝升感慨道。

杜孝升老人只是五河縣推進公辦養老機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眾多受益的特困人員之一。

為破解特困人員綜合養護和醫療保障難題,五河縣出台《貧困家庭失能人員集中供養救助試行辦法》,建立特困人員養護院,採取財政兜底、五河縣人民醫院托管的方式,對五保戶、貧困戶失能、半失能人員進行專業性照護,實現醫療、護理、養老、康復、臨終關懷、人文關懷深度融合。目前,五河縣特困人員養護院入住70人,其中建檔立卡特困對象26人。

時不我待,隻爭朝夕。在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蚌埠大踏步前進。

內外合力,精准施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定能如期實現!(楊賽君)

分享到:
(責編:關飛、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