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宣紙:墨韻萬變 唯匠心永恆

【查看原圖】
制作精美的各種類型宣紙。周坤 攝
制作精美的各種類型宣紙。周坤 攝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5月15日15:14

人民網宣城5月15日電(周坤) “輕似蟬羽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這是人們印象中的宣紙,但隻有來到被稱為“中國宣紙之鄉”的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才能感觸到一張“國寶”宣紙背后的工匠精神、文化氣息。

5月15日,2020年中國品牌日安徽特色活動走進位於涇縣的中國宣紙博物館,記者在這裡感受著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宣紙手工藝者精湛的技藝。

宣紙源於唐代,產於涇縣。據史籍記載,宣紙由宣州府作為貢品進貢朝廷,因而得名。書法與繪畫,離開了宣紙,藝術的妙味便無從充分表達。宣紙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

紙之制造,首在於料。記者從講解員口中得知,宣紙制作工藝復雜而嚴格,皮、草、水、技,四者缺一不可,離開了涇縣這塊土壤就造不出正宗宣紙。並且從選材、制漿到撈紙、晒紙、剪紙,需要108道工序。造出一張潤墨好、抗老化、防虫蛀、不變形的宣紙,更是需要3年時間。

在宣紙博物館的古法技藝車間裡,“撈紙”“晒紙”“剪紙”等每一個傳承千年的手工造紙技藝,都引起了參觀者極大的興趣,不少人躍躍欲試。然而,看似簡單的“撈紙”卻並不容易,力道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帘子撈起來,要感覺到紙有多重,還要准確判斷出每帘水的重量是否保持一致。”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撈紙工周東紅說,整個過程雖然不過幾秒,但是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路就全在這一“撈”上。

從1986年開始進入涇縣宣紙廠從事撈紙工作,30多年來,周東紅數十年如一日。為了保証宣紙的質量,車間不能使用空調,即使寒冬酷暑,他仍要在“水深火熱”中徒手撈紙。

拿起紙張,對著光亮透視,宣紙紙面上密布絲狀“花朵”,這是檀皮纖維的特有體現,俗稱“皮花”。透過一張張宣紙,仿佛看見了一脈相承的千年文化、看見了寒暑堅守的手工藝者。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文軍介紹,當前宣紙市場供求相對平衡,為保証宣紙品質,企業堅持走精品路線,生產承襲古法,求質不求量。“我相信未來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宣紙產業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大,以匠心鑄精品,擦亮宣紙品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目前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是宣紙與書畫紙國家標准起草單位,年產宣紙達500多噸,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文房四寶生產企業。此外,公司還涌現出兩位大國工匠,世界非遺“宣紙制作技藝”得到創新性繼承和發展,讓一張張皖產“國寶”走出深山,飄香海內外……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