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濉溪古釀酒遺址:這口好酒一脈承

【查看原圖】
口子酒業同聚老窖內景
口子酒業同聚老窖內景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20年01月16日10:25

“聽說你們在建博物館,我們這裡挖出一些老青磚,能不能拉走保護起來?”2018年9月份的一天下午,王鵬剛上班便接到電話,電話那頭是濉溪縣文物局的一位文保專員。

原來這兩天濉溪縣北苑風景棚戶區改造工程施工中,起出了一些青磚和碎瓦當,恰巧這位文保專員得知口子集團准備興建一座博物館,便打電話詢問。挂了電話,王鵬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趕往現場。

小縣城裡大發現

施工地址位於淮北市濉溪縣沱河路。王鵬到地方之后,一眼就看見那位手中捧著青磚,滿臉焦急的文保專員。

隔著老遠,他就沖著王鵬大聲喊道:“快來看,這邊挖出來一小片圍牆,而且越挖面積越大。”

湊到近前,王鵬心裡也是一驚,同時隱約覺得似曾相識。在酒廠工作多年的他看來,挖出的這片遺跡,與其說是圍牆,倒更像是釀酒用的窖池。

王鵬不敢怠慢,立即將所見情況通過集團向相關部門匯報。2019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搶救性考古發掘。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當初那一小片看似圍牆的遺跡,當真便是一處釀酒窖池,且周圍逐步發掘出了如煙道、蒸餾灶、制曲房等更多與釀酒相關的設施。

經過半年多的搶救性發掘,同年10月15日,安徽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召開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專家論証會。

通過論証發現,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時代序列比較清楚,傳承有序。從明代晚期一直到近現代仍有延續發展。

據現場考古發掘領隊陳超介紹,截至目前,該遺址是國內同類型遺址中分布、發掘面積最大的,也是安徽省首次經過科學考古發掘並獲取大量釀酒流程工藝的遺址,不僅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對研究釀酒工藝也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意義。

日前,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成功入選“2018-2019 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

釀造手法一脈承

“這些東西我太熟悉了,比如這個蒸餾灶,我們現在用的只是比這個大一些。”今年75歲的劉金釗,在口子集團釀了大半輩子酒,站在遺址邊向記者介紹新發掘的釀酒設施時如數家珍。在他眼中時間的鴻溝並不存在,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又是那麼自然。

制曲、破碎、攪拌、蒸煮、晾涼、發酵、加曲、蒸餾、出酒,當地人稱這套釀酒手法為“續揸混蒸老五甑”。劉金釗告訴記者,除原料及發酵菌群還需進一步驗証外,在釀造手法上,如今與當年並沒有任何差別。

據了解,此次發掘出的釀酒設施不僅規模大,且保存完好。全面完整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制作工藝發展的生態模式,這麼完備的蒸餾酒制作生產體系全國罕見。

站在遺址旁,風中吹來一陣酒香,這讓記者很是奇怪:遺址埋在土裡這麼多年,哪來的酒香?

一旁的劉金釗解釋道,原來,距遺址不遠處就是口子酒業老城廠區即同聚老窖,與採用現代工藝生產的主廠區不同,老窖內至今仍使用傳統工藝手工釀酒。

走進老酒坊,紅磚建造的廠房內,一條條方形的老窖池像肥沃的農田,窖池之間阡陌相連,拌好的原料整齊堆放,蒸餾用的大鍋冒著熱氣。遺址中呈現的釀酒工藝,在這一刻,終於變成了生動的畫面。

這根酒脈從未斷

據史料記載,淮北濉溪一帶的釀酒歷史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年。上至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周游到此,著有《宋人酤酒》篇,記載著最早售酒的酒店情景:“懸幟甚高,為酒甚美……”。可見,當時此地釀酒、飲酒已很普遍。

王鵬攤開一張濉溪縣老城地圖,地圖顯示,現發掘出的釀酒遺址包括“祥源”“魁源”和“大同聚”等多間釀酒作坊。

“相傳,鼎盛時期濉溪有大小酒坊七十二個。濉溪這座皖北小城真正是因酒而興。”王鵬如是說。

歷史上當地釀酒行業雖然經歷過衰落,但並未消失。1949年,政府贖買了私人釀酒作坊“小同聚”等,創立了“國營濉溪人民酒廠”,也就是口子酒業的前身。

如今,后人們繼承並發揚了濉溪古老的釀酒技藝,薪火相承,代代相傳。

“初入酒城車即駐,香滿長街馬不前。”隨著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的發現,明代詩人戴國士游濉溪時的場景,逐步在世人面前揭開面紗。  (李希蒙)

分享到:
(責編:吳西露、李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