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安徽淮北:和美乡村里的“幸福密码”

2024年06月12日07:5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芒种时节,正是苹果套袋的关键期。走进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的苹果园,翠绿的幼果挂满枝头,只见果农们熟练地撑纸、包果、扎袋口,不一会儿,一个个苹果就穿上了“新衣”,翘盼丰收。

“套袋的好处主要是降低农药的残留,提高苹果的外观品质,减少果锈,卖相好了才能卖出好价钱。”果园技术指导员费玉陶说。

近年来,和村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苹果等特色产业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手段,坚持塑形铸魂并重,一幅村庄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穿上“新衣”的苹果幼果。人民网 吕欢欢摄

穿上“新衣”的苹果幼果。人民网 吕欢欢摄

打好产业“组合拳”,苹果映红甜日子

“红芋干子是主粮,桑椹子当红糖,鸡屁股当银行。”这是20世纪80年代和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直到1992年,国家鼓励发展高效农业,乘着政策的“东风”,和村社区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先后奔赴北京、郑州、烟台等地考察,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最终敲定从烟台引进矮化富士苹果。

自此,和村由传统农业村走上发展苹果产业的转型之路。1995年,全村矮化富士苹果种植面积达6000亩,到1998年,和村苹果初次挂果就收获300多万斤。

得益于价格优、汁水多、口感好等禀赋优势,和村苹果得以远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和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和村苹果”更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和村苹果喜获丰收。冯树风摄

图为和村苹果收获时的场景。冯树风摄

二三十年的漫长发展后,和村苹果产业开始面临品种单一、树龄老化、销售模式陈旧等瓶颈和制约,传统林果种植业怎样做好产业融合升级的考题,从而弯道超车呢?

为此,和村社区采取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成立淮北市兴和水果专业合作社,组织6名种植大户和75户居民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建设335亩七彩和村苹果标准化种植园,栽种“维纳斯黄金”“烟富8”等高品质树苗2.8万株,并采用立柱栽培和肥水一体化灌溉,为苹果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另外,和村还抢抓直播电商“风口”产业,扎实推动特色农业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带动苹果产业不断出圈。

如今,和村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年产优质苹果3000多万斤,直接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苹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映红着村民们的甜日子。

环境整治再发力,和美乡村焕新颜

“群众有了钱,买轿车盖新房。村里有了钱,修路装路灯。产业发展好了,百姓富了,作为一名老党员,心里别提有多开心。”提起和村的变化,村民李居全称赞道,“和村现在是‘面子’‘里子’都厚实了。”

过去,道路旁生活垃圾常年乱堆,庄前屋后杂草丛生……如今,村里变得越来越干净,村民们过上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居优美村的日子。

宋疃镇和村环境美产业旺。冯树风摄

和村环境美产业旺。冯树风摄

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和村何以蜕变?事实上,早在和村社区入选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名单前,社区党总支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带领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逐巷逐道开展危房改造、改水改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拓宽并硬化村内六条主干道,因地制宜打造磨园、打麦场、苹果广场等乡村旅游景点,乡创空间(电商直播基地)、村史馆、乡村振兴超市等项目也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截至目前,和村社区已解决绿化少、“脏乱差”等民生问题113项,完成312座户厕改造,村庄风貌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宜居宜业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和村社区产业和文化优势,努力建成‘党旗红、产业青、生态绿、丰收黄、文化紫、民生橙、宏图蓝’的七彩和美乡村。”和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端坤说。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擦亮乡村幸福底色

“有问题、有矛盾就到红茶议事坊谈谈。”这是独属于和村村民的默契。

五月初,村民赵德龙走进红茶议事坊,跟党员志愿者李祥义聊起了自己的困扰。

原来,为了降低杨棉引发火情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社区动员村民自行砍伐房前屋后的杨树,而赵德龙觉得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发生火灾,砍伐杨树纯属“多此一举”,但其他群众响应社区号召,自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来到红茶议事坊“发牢骚”。

红茶议事坊。人民网 吕欢欢摄

红茶议事坊。人民网 吕欢欢摄

李祥义了解情况后,从杨絮造成的火灾事例、大型树木离房屋过近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跟赵德龙喝茶谈心。三两杯热茶后,赵德龙惭愧地说道,“兄弟,我这脑子一时转不过来弯,没想通的道理被你几句话和几杯热茶灌醒了。”

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了解到,红茶议事坊是宋疃镇党委依托和村社区“和美文化”建立的协商议事场所,由老党员、老支书、老法官组成的调解团泡热一杯茶,群众对政策有误解、邻里之间有纠纷、家人之间有矛盾都可以到红茶议事坊,喝一杯茶、解一段愁。

一来二往之间,群众对政策的误解变成理解,邻里之间的纠纷变成握手言和,夫妻之间的矛盾变成相视一笑,和村更“和”。(吕欢欢、孟青、胡莹)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