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秸秆“生金”记
6月2日、3日,天气晴好,安徽省蒙城县,金牛村14500亩小麦全面收割,每当一块田地收割结束,打捆机就会跟着入场,把一排排小麦秸秆“吞下”,然后“吐出”或圆或方的秸秆捆垛。与往年不同,今年夏收,金牛村的小麦秸秆,不但有人主动上门收储,还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宝贝”。
打捆机将秸秆打捆。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2017年,80后的张洪艳,在外出多年之后,返回老家金牛村成了一名村干部,此后每年夏收,他都会参与秸秆禁烧。为了严防出现火点,他要从早忙到晚,直到全村的小麦秸秆都被打捆离田、安全送走。
安徽是农业大省,皖北地区每年小麦、玉米轮作,会产生大量秸秆。曾经,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只能一烧了之,浓烟甚至会影响高速通行、飞机起降。怎么解决问题?安徽一堵一疏,多年来,一方面加大秸秆禁烧力度,一方面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打捆后被装车带走。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生物质发电,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之一,2015年,蒙城县一座生物质电厂投产并网发电,距离金牛村10多公里。前些年,金牛村的秸秆离田后,基本都是送到这里。
“村民要求很简单,不让烧可以,别耽误后面种庄稼就行。但之前村里没有打捆机,都要去外面找,作业效率也不高,时间一长,村民就着急。”张洪艳说,金牛村干部的头疼事,直到2021年才算解决。
2021年,金牛村村民李士峰等人返乡创业,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筹资150多万,购买了5台比较先进的圆包打捆机,大大缓解了村里的压力。
满载秸秆捆的货车驶入养牛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5台打捆机也不够,但我们可以跟其他村合作。高峰期组织10多台机械,两天就打捆结束了。”李士峰说。
虽然打捆方便了,但在金牛村干部看来,小麦秸秆还是没有任何价值,只能充当发电的燃料。而今年,随着建在村里的牛犇牧业正式投产,小麦秸秆真的变废为宝了。
如果说,生物质发电是秸秆综合利用的1.0版,那“秸秆变肉”就是2.0版。
2023年,安徽省开始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同年10月,安徽省牛犇牧业在金牛村投资建设肉牛生态养殖项目,占地100亩。今年1月,项目建成投产,目前肉牛存栏2000头。
工人将秸秆送往饲料加工区。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蒙城黄牛肉很出名,我们在上海有15家门店,每天都会送鲜牛肉过去。”单洪海是牛犇牧业养殖基地负责人,采访期间,他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他联系的农机手,询问到哪个地块给秸秆打捆。
单洪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肉牛育肥12个月,大约需要5吨饲料,其中小麦秸秆1吨半到2吨,以每亩麦田收储200公斤秸秆计算,一头牛就能吃掉7到10亩的量。金牛村的小麦秸秆,对于目前的存栏肉牛来说,只是勉强够吃。
肉牛养殖项目将秸秆变成了助力产业发展的“宝贝”。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由于占地170亩的二期项目正在建设,考虑到未来发展,除了金牛村,牛犇牧业还与另外两个村达成了2万亩秸秆的收储协议。
“我们组织机械把秸秆打捆、离田,虽然麻烦一点,但每吨小麦秸秆的价格,比从外面购买便宜了将近一半,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单洪海说。
饲养员给肉牛上饲料。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肉牛养殖场的落地,让金牛村的秸秆,从令人头疼的“麻烦”,变成了助力产业发展的“宝贝”。而这一反一正的转变,也让金牛村增收致富有了底气。
“养殖场租赁村集体的地,每亩租金1200元,村里协调秸秆收储每亩10元,仅这两项每年就给村集体增收20多万。另外,养殖场还雇了村里10多个人干活。以后二期投产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会更高,也会有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张洪艳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