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你所不知的宿州②丨水运千年 风韵万变

陶伟
2024年06月05日10:0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地处皖苏交界的泗县境内,有一条28.1公里长的“活运河”,历经千年水流不息,其中的5.8公里河段因完整保存其原始风貌,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

通济渠,这个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于公元605年由隋炀帝下令凿通,全长650公里,起于洛阳,归入淮水。

200多年后,它的沿岸兴起了一座城——宿州。作为沟通中原政治中心与东南经济中心的重要水运大动脉,后世又称汴河的通济渠,一度让宿州跻身其沿线第二大城市。

虽然行走宿州已难见其雄姿,但时至今日,宿州人依然称汴河为母亲河。这是因为千年以后,平行于其故道遗址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新汴河。

全长127.2公里的新汴河,起于宿州市西北,一路向东至江苏泗洪县,注入洪泽湖。自从诞生之日起,它便接过了古汴河的担子,继续滋润着这座城市。

新汴河景区2   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汴河景区。宿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古运

宿州因大运河而生。这是宿州人称汴河为母亲河的情感所依。

早在汉代,宿州所在地还被称作埇(亦作甬)。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凿通后,埇逐渐发展为运河沿线重要城镇。

彼时,因埇所在地地处运河与南北驿道的交汇处,人们为方便南北交通,在埇地修建了一座桥,得名埇桥。鉴于埇桥的重要交通地位,后来的人们以“埇桥”代替“埇”,作为了当地的地名。

唐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叛将经常占据汴河,切断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而宋州(今商丘)到泗州(今盱眙境内)之间六百余里却没有一座州城来镇守这段“汴水咽喉”。公元809年,即唐宪宗元和四年,为保障通济渠漕运,唐王朝在虹县(今泗县)设置宿州。州依春秋时期宋愍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

虽然和平时期,宿州一度撤销,但仅仅过了四年,唐王朝才真正认识到宿州的重要性,复置宿州于埇桥。作为汴水咽喉、九州通衢,北宋时期,宿州归淮南路,舟楫云集、商贸繁华,于是才有苏轼“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诗意赞美。

兴于运河的宿州,至今仍在呵护母亲河曾经的模样。

不只在泗县。宿州博物馆三楼走廊墙壁上陈列着一个巨幅“壁画”,这是从灵璧凤山大道运河遗址考古工地搬运过来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地层剖面。该遗址剖面展示长度为53米,高4米,是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的剖面。

而在宿州城区,大运河元素则嵌入了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大运河遗址沿线建设的大运河文化中心、运河书院、非遗展示、千帆广场等,一一诉说着宿州与大运河的双向奔赴。

新汴河景区   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新汴河景区。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今生

一水越千年,汴河贯古今。

1966年11月至1970年春,豫皖苏23.8万治河大军,出于“治理淮河”的需要,在唐宋汴河大堤以北,人工开挖了一条大型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废的古汴河,故命名“新汴河”。

相遇于宿州,新汴河继续滋润着这座城。除了防洪、灌溉,这条穿宿州主城区而过的运河,让一城百姓因临水而居而有了灵气。

每日清晨、傍晚,220公顷的新汴河景区里,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这个始建于2012年的景区,供人游憩的同时,既述说着宿州人的治水精神,也串起了这座城市的人文与历史。

当然,将汴河视作母亲河,宿州人还有新期待。

大运河宿州泗县段风貌2   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大运河宿州泗县段风貌。人民网记者 王锐摄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市长王启荣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大运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扬曾提出相关建议,其中最为人期待的便是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的建设。

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宿州人期待续写运河新故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至于新汴河,宿州人的期待则更为浓烈。

近年来,宿州市持续推进新汴河航道整治、船闸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图构建起一条连接洪泽湖、通达京杭大运河,并最终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

据悉,新汴河航道全线贯通后,预计年通过能力可达3000万吨,上连中原经济区,下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沟通东部地区的重要水运通道。

一千多年前,古汴河的开通兴盛了宿州;如今,新汴河航道的通达,又将是志在打造苏鲁豫省际毗邻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的宿州的一个梦想新航道。

更多阅读:

你所不知的宿州①丨乘“云”而上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