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宿州①丨乘“云”而上
十三年铸一剑,宿州无中生有,让皖北大地正隆起一座“云都”。
长三角区域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亚洲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量子通信五大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之一……一张张“云名片”,让宿州这座皖北城市在逐浪新质生产力的潮流中,拥有一席之地。
打造“云都”,宿州何以能?
宿州高新区。苏洋摄
“云”从何来?
宿州的乘“云”而上,一定意义上是“逼”出来的。
时针拨回2010年。彼时,宿州的城市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城市建设拉开帷幕,人口集聚已成趋势,但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没有任何人才资金优势。宿州要想实现经济弯道超车,唯有另外闯出一条路。往何处去?这是当时宿州人的集体思考。
也就在这一年,宿州市相关部门一次外出招商过程中,接触到了“云计算”,也让这座城市与“云”产生交集。
2011年,是宿州市云计算的发展元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将云计算作为首位产业,大力推进,每年安排2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云计算产业发展。此时,国内刚刚形成对云计算统一的、共识的定义,也仅有少数互联网头部企业布局这一产业。
城市发展的“惊人一跃”,往往决定于当初某个关键节点的重要决策。
2013年,宿州高新区正式成立,确立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建成以云计算、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仅仅三年后,2016年,安徽省政府将宿州市高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列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名录。
事实上,今天回过头看,发展云计算,并不是宿州市的盲目抉择。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云计算通过网络提供计算资源和服务,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云计算“万丈高楼”的起点,是算力。算力则需要电力支撑。
宿州是安徽重要的能源城市和为华东地区输送电力的能源基地,满足大型云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可极大地降低算力企业成本。
算力中心一位工作人员正维护设备。人民网 陶伟摄
“云”有多高?
能称得上“云都”这一名号,宿州的“云”其实很“高大上”。
首先看基础设施。宿州市建成5G基站8840个,数量居全省第三,数据中心配备了完善的网络结构,还独立建成宿州-上海双路由架构网络,环网传输时延低于10毫秒、单项时延低于5毫秒。宿州由此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双路由网络直连上海的城市。
其次看算力平台。去年,宿州市建成了汴水之畔超算中心、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三大算力中心,智能算力规模达1159.8P、居安徽省前列。今年,宿州市还新引进了国创超算中心、城市云智算中心等项目,预计智能算力规模将达2000P以上。
宿州还全力打造“云都算力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端AI计算芯片和国内首个落成的采用国产自主可控昇腾训推一体解决方案,借助算力通信高速通道,实现与全国主要算力枢纽节点和需求侧核心城市的百G高速直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最后看产业集聚。目前,宿州市拥有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企业1600余家,形成了大数据存储和处理、动漫渲染、电子商务等10余个特色应用板块,在区域内形成云产业链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算力高质量发展,宿州市精心培育头部企业、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在全省率先完成全类型算力布局,可满足各种类型算力服务需求及应用场景。
云都算力中心。苏洋摄
“云”何处去?
当前,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算力作为新一轮产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引擎,将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推动数万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升级转型。
去年,安徽省印发《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充裕智能算力建成、高质量数据应开尽开、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全国领先、场景应用走在国内前列、大批通用人工智能企业在皖集聚、一流产业生态形成,推动安徽率先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这一切,无疑让宿州重仓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此前,宿州市提出坚定壮大“5512”产业工程,其中五大主导产业摆在首位的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此,宿州决心坚持通用算力、超算、智算一体化发展,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高效协同,加快数字创意、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等应用企业集聚,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积极发展AI、大模型、人工标注、互联网安全服务、工业互联网产业,努力打造皖北数字经济高地。
具体路径上,宿州市正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数据中心服务业务,超前布局智算,加速推进公共算力建设,大力支持发展私有算力建设,积极探索统筹算力资源新模式,加快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抢抓通用人工智能机遇,积极争取纳入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争创省级大数据产业园,谋划申报国家智算中心,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知名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