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阜阳!

6月9日,2024年全国高考圆满结束。
今年,阜阳实际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为70137人,比去年增加1037人。全市8个考区,共设置37个考点、2455个考场。
一年一度的高考,关系万千学子的前途,牵动千家万户的心。
考场内,“少年的你”执笔为剑,自信亮相,以勇气和智慧为梦想拼搏;考场外,众多阜阳人以坚守和奉献全力护航——不忽视细节,不留下遗憾……
三天里,许许多多安心、暖心的瞬间,定格成阜阳今夏最难忘的风景!
扛牢责任
把高考当作治理能力大考
为国育才,从来都是国之大者。
每逢高考季,全社会都在为考生保驾护航。千万人口大市阜阳,表现尤为突出。
“瞰阜阳”工作室记者注意到,2024年,阜阳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委深改委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将“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作为重要内容。
5月27日、5月31日,市委书记刘玉杰连续召开会议,要求市县两级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扎实做好考前准备、考场管理、考点监管、技术保障,努力做到让考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
6月7日上午,市委书记刘玉杰、市长胡明文分别率队巡视阜城部分高考考点并视频调度全市高考工作,再次强调,要坚决克服经验主义、麻痹思想,全面做好听力设备、电力设施等应急保障服务,对突发情况严格落实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确保高考平稳有序、万无一失。
细节最能说明问题,也最有说服力。
今年高考改革任务之重、考务组织之难、社会期待之高,前所未有。新高考从以前的“3+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2个组合,转变为“3+1+2”共12个组合。不同学生考试的科目不一样、试卷不一样,考点、考场都按照“卷动人不动”方式编排。
为实现“平安高考”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早研判、早谋划、早部署,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市教育局修订完善《高考、中考安全工作方案》《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加强对试卷运送、保管、考试实施等各环节全流程监管;
供电部门对各个考点供电线路设施、配电设备及考场内的照明、降温、监控、播音等设备进行巡视检修、调试更新;
交通运输部门对参与送考的公交车、出租车进行全面检查,做好车辆隐患排查治理;
公安等部门组织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专项行动;
市场监管部门指定专人对考点周边食品经营企业、酒店餐厅、餐饮外卖等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
以安全为要,以考生为本。一层层织密考试组织的“防护网”,一步步筑牢抵御风险的“防火墙”,传递出阜阳以生为本的强大“正能量”。
各界暖心服务
助力“乘风破浪”
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守护。
“瞰阜阳”工作室记者梳理发现,高考期间,阜城三区出动100多辆警车、500多名交警和铁骑队员开展应急保障。
6月7日早晨8点09分,阜阳十中考点有一名考生向交警求助,称准考证忘在母校城郊中学。
“我们8点18分到达城郊中学,8点28分我带考生从城郊中学出发,用时8分钟,在8点36分把考生送达到十中考场。”阜阳交警支队铁骑队队员闫梦宇自豪地说。
各类爱心人士在送考、护考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更让阜阳这座城市愈加温暖。
6月4日,阜阳公众网发布一条送考求助信息。求助者钟女士说,4个月前,女儿因一场意外车祸,导致小腿骨折。眼看就要参加高考,钟女士对女儿送考的事很是着急。
求助信息发出后,留言板被瞬间点燃:
“我的车子空间大,放轮椅没问题”;
“我的送考经验丰富,方便与考生沟通”;
“我的体力强,可以把考生背进考场”
……
很快就有8位热心市民“争抢”送考任务。
“当时群里面有8位师傅回复信息,最终被我抢到了。”爱心送考驾驶员麻连彬激动地说,他有20多年的驾驶经验,送考经验也非常丰富,这个任务保证圆满完成。
“都是积极要求送我女儿,还有是跟我联系说她家就在这附近,让我女儿住在她家,然后她来照顾。我们大阜阳的正能量满满,真是让人感动。”考生家长钟丽华说。
送考过程中的暖心故事,数不胜数。阜城100辆出租车、网约车开展免费乘车活动;考生凭准考证可免费乘坐城市所有线路公交车;阜阳交通广播连续22年组织爱心送考、助考、护考活动,爱心车辆总数超3700台次;阜阳日报社连续6年开展“爱心送考”活动,累计招募爱心司机1000多名,惠及学子3000多人次;阜阳“背背哥”武强,第21年在高考期间,帮助行动不便的考生进入考场……
6月8日,在十九中考点,一考生进考场前轻微腹泻。两名医护人员暖心守护,安慰、照顾考生。
“不用害怕,全程考试我们都在。”语气温柔,让人安心。
“今年是我第十二年参加送考车队。”爱心送考志愿者胡李振说,能够为考生献一份爱心,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我在浙江,特意回来陪考,看到这么多志愿者过来,各方面做得都比较到位,感觉很安心。”考生家长鲍友良说。
护航高考,是一场爱心接力,更是阜阳这座城市向心力、凝聚力的充分展现。这场爱心接力中,他们是高考生实现梦想的呵护者,更是新时代“阜阳精神”的践行者。
有一种付出叫双向奔赴
耕耘于四时,收获于仲夏。
高中三年,1095天,26280小时。接受“高考”这场大考的,不仅仅是考生,更有老师们期盼的眼神、家长们期待的心情,以及无数爱心人士奔忙劳碌的身影。
因骨折坐轮椅参加高考的吴佳玉,向爱心送考驾驶员麻连彬鞠躬致谢
凡此种种,让众多考生感动的同时,也让他们触动深深。
“我虽然生在阜阳,长在阜阳,但我对家乡了解的还不够。”考生朱梦琦说,接下来,想亲身去感受阜阳发展的强烈脉动,也希望将来能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我比较倾向暑假去做一些志愿服务活动。高考期间,那么多志愿者帮助我和我的同学们,我要向他们学习,成为他们的一员。”考生孙雨馨说。
“我感到很暖心、很感动。”考生洪佳豪说,在考点内外,他看到了辛勤付出的环卫工人、兢兢业业的考务人员、勤勤恳恳的交警。他们的付出,为这场大考增添了重重暖意。
高考终章,人生序章。
“我是俺村第一个正儿八经考上大学的。”考生家长付新武感慨地说,他本科考上了安徽机电学院,硕士考的是东华大学。“上了大学我可以去打工,但并不等于我只能去打工。”
“高考前一天,我还在帮家里收马铃薯,一直收到夜里4点半。”阜阳二中教师王栋梁表示,小时候农村生活太苦了,那时候的经历激发着他努力学习。通过高考,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也让自己成为对阜阳有用的人。
考生走出考场。庞诚摄
寒窗能解苦读意,暑夏当奏凯歌声。
这些年,千万人口大市阜阳,一直致力于为国育才。这座城市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是为了让阜阳的孩子放飞梦想,为人才强国贡献阜阳力量。
此心安处,是阜阳!今年高考落幕,期待明年更好!(张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