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桐城市:“三笔”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2024年03月11日16:42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乡村道路平整通畅、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产业园区热火朝天……时下,行走在桐城市广袤的农村大地,处处都呈现着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近年来,桐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将绿色生态转化为发展动能,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曲新时代的乡村“蝶变”之歌,正在桐城的绿水青山间奏响。

宜居: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唐湾镇蒋潭村,一排排住宅整齐划一,前庭后院干净整洁,过去背街侧巷柴草堆、土堆随意堆积,草棚、茅厕、养殖窝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早已不见踪影。

“现在我们这儿的环境多么优美呀!路宽了也平整了,还有路灯,家家户户围墙都修得相当整齐!”村民章强喜出望外地说道。

在有效推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唐湾镇蒋潭村采取了镇领导划片包保、机关干部包户方式,集中开展“五清一改”专项行动,选取人居环境较差的朱湾中心村庄为突破口,拆除危旧房屋20间,清运垃圾40吨,疏通河道600米,打通人居环境“痛堵点”,营造了宜居宜游新环境。2023年10月蒋潭村成功入围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随着村里生活环境的变化,村民们不仅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桐城市在深入实施“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上也下足了绣花功夫。

“以前一到中午用水高峰期,水流就时大时小,甚至还不时断流,现在轻轻一拧,水流就呼啦啦的下来了,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桐城市山区村民刘先志感叹道。

为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解决山区群众水小则涸,水大则浑等用水问题,桐城市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补短板建设,2023年共改造提升山区小型供水工程8处,实施管网延伸工程,解决了509户约1500余人的自来水入户问题。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完成114处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任务,覆盖供水人口约15.78万人。

据了解,2023年以来,桐城市坚持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建立多渠道筹措、多方面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机制。先后投入2300万元,对该市S231 全线、G206 国道 (大关、吕亭段)、X015县道等重点路段10个村334个村民组开展高标准创建示范。同时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16万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6万吨、乱搭乱建1853户、无功能建筑2.96万平方米。

除了持续改善乡村环境,桐城市还大力完善农村相关配套设施,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31公里,实施改厕3600户,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6座。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去年,该市投资 95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养护超过150公里,投入9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座。2023年桐城市成功申报省级中心村17个、美丽宜居村庄2个,不断擦亮村容村貌靓丽“底色”。

兴业:解锁共富新路径

大关镇的鸭蛋、黄甲镇的木耳、龙眠供销社的茶叶籽油……近日,在合肥滨湖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安徽供销年货大集,桐城市的土特产代表集体亮相。

如果说乡村美了,是“面子”上的突破,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实惠。

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包装车间内,只见一串串火红的番茄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我们的番茄色泽鲜红靓丽、营养价值高,市场供不应求。”杨安村党总支书记黄加云笑着说道。

据悉,桐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由桐城市人民政府与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共同建设,园区规划占地面积800亩,总投资10亿元。是目前安徽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慧玻璃温室,主要生产绿色无公害番茄。自2020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该项目年产番茄近2000吨、产值约3000万元。

近年来,桐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打造现代化“智慧田园”,让和美乡村宜居更宜业。依托于资源禀赋及发展基础,桐城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高质高效,集聚产业要素,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兴建设施大棚,大面积扩建露天基地,助推特色农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全链条发展。该市黄甲镇依托土地、山林资源富集的自然优势发展菌棒产业便是生动实践。

在黄甲镇石窑村食用菌产业园大棚,几十名工人正在熟练的传递着刚刚送来的菌棒,冬日的黄甲镇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美丽图卷。

“食用菌产业园占地120亩,投资近2600万元,依托高清监控和传感器技术,可自动检测并调节大棚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四季都能种植食用菌。预计每年实现食用菌产量250吨,销售收入超过2200万元,带动80人稳定就业。”石窑村党支部书记詹成祥介绍道。

产业是基础,富民是核心。桐城市把特色产业培育放在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据悉,2023年桐城市新认证绿色食品4个、有机食品11个、“皖美农品”2个。围绕富锌产业建成中国锌谷-桐城富锌农产品展馆,成功举办首届富锌产业发展论坛暨桐城锌米白皮书发布会,绿色产业品牌效应显著提高。

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79家,绿水青山逐步成为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

人和: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在黄甲镇水岭村,这里正在召开一场“村民说事会”,研究的主题是两家新建宅基地纠纷的事宜。

“我认为你们两家长辈应该坐在一起相互协商一下。”村民王凤娇说道。“后退半米我是同意的,但是希望村两委也做通他家的思想工作,大家各退一半。”村民方罗勇说道。

据了解,该镇从2018年开始,探索搭建“村民说事”平台,现如今已经成为解决村民诉求、消除各类矛盾的重要载体。2023年,黄甲镇共召开村民说事会94场,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为群众解决困难68件,黄甲镇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8%。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新路径,实现信访总量、上行上访、网上重复信访逐年下降,一次性化解率、满意率逐年上升,99%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乡村善治在桐城市正在成为现实。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桐城市孔城镇坚持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23年,该镇中心社区拓宽思路、创新载体,采取社区出资、文艺积极分子筹资等方式,制作和购买了全套花轿迎亲设备,组建社区花轿迎亲队。

花轿迎亲队伍由社区传统文化热爱者组成,大家规定在迎亲时不得向新人家庭提出收费要求,对于新人家庭自愿所给“喜钱”也全部用来添置与维修设备。截至去年12月份,花轿迎亲队伍为镇区15户家庭举办了花轿迎亲仪式。每户家庭平均花费2000元,比车队迎亲节省将近5000元,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村风民风不断改善。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培育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着力破旧俗、树新风、惠民生,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不断取得新成效。

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桐城市共涌现出安庆好人253名,安徽好人27名,中国好人10名;安庆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8人,安徽省道德模范(含提名奖)6人;安徽省文明家庭1户、安庆市文明家庭5户,新时代的新文明、新风尚更加浓厚,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源源活力。(杜瑞)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