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展示中华文明探源的蚌埠作为
——蚌埠日报举行“知名媒体蚌埠行”活动

蚌埠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淮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17年12月《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公布,蚌埠双墩考古遗址公园、禹会村考古遗址公园携手入围。而延续双墩文化而来的蚌埠禹会村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中游地区选定的唯一一处遗址。
近年来,蚌埠重点支持双墩、禹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12月12日,蚌埠举办了第十期“蚌埠振兴大讲堂”,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强调,要着力抓好考古研究,推动中华文明在蚌埠探源,加快双墩、禹会村遗址等重点考古项目进度,在推动中华文明探源中展现蚌埠担当、体现蚌埠作为。
为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做为展现蚌埠担当、体现蚌埠作为的具体举措。12月15日,蚌埠日报社举行“知名媒体蚌埠行”活动。当天,蚌埠迎来今冬第一场雪,来自中央、省、市级10余家媒体记者与风雪同行,深入禹会村、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地感受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文物古迹里触摸中华文明的脉动,用镜头和笔墨展示蚌埠丰厚的历史文脉和多元风光。
位于蚌埠西郊涂山南麓的禹会村遗址,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先后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点课题,是探讨淮河流域和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例证。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工作也已论证,中华文明由此从氏族部落时期向原始国家时期迈进,中国的历史展开了全新的篇章。为使禹会村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2017年,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目前,遗址公园龙山文化核心展示区域规模初显。
寒风下,给深冬的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风景。站在禹会诸侯地,采风团记者们不仅仅是被美景所吸引,更是被眼前2000多平方米的祭祀台所震撼:这处沉睡了四千多年的遗址,一醒惊天下。仿佛穿越时空,大禹登上夯筑好的方台,广会诸侯,昭告天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站在曾经他们站的这片土地上,触摸他们曾经使用过的陶器,感觉一下子就拉近与古国先民的距离。”采风团还实地走进遗址公园考古工作站及标本整理基地,参观展览及考古场景、透过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及遗迹现象,了解禹墟文化源头、聚落生业形态、遗址公园建设情况,沉浸式感受涂山古国先民的智慧与文明。
采风团一行纷纷表示,目前,禹会村遗址公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期待这个沉睡了四千多年的地方,以另一种姿态重新展现于世人眼前。
双墩文化对于蚌埠来说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7300年。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划符号和泥塑艺术品。为了更好地保护双墩遗址,2019年,蚌埠启动了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双墩考古遗址公园立足做好‘城市的会客厅’和‘文化的展示厅’。建成后,遗址公园将具备学术研究、研学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可以亲身体会到双墩的魅力。” 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卓介绍道。
从精美的陶塑人头像,到神秘的刻划符号,从形态各异的陶器,到种类繁多的骨器……双墩遗址背后的故事正逐渐清晰起来。目前,双墩文化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走进园区,扑面而来的是历史感与沧桑感。
历史的丰厚馈赠、自然的造化神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相融共生,给蚌埠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在参观中,大家充分肯定了蚌埠两处考古遗址公园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并表示,蚌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期待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上取得更多成绩。“蚌埠两处国家遗址公园的博物馆及展厅都已经初具雏形。”
一座城市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而持续存在与发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保护、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源流与中国历史文脉的重要窗口。蚌埠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文物丰富而珍贵。两处国家级公园早日正式挂牌运营,蚌埠翘首以盼。
为推动优秀文化在蚌埠传承,让蚌埠历史文化更好地走近百姓、融入生活、走向世界,此次蚌埠日报社举办“知名媒体蚌埠行”活动,便是通过主流媒体的视角,用镜头、笔触、语言将多姿多彩的文化蚌埠呈现给广大读者,融通历史与现实,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让文化发力,不断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何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