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千松入梦来

《黄山胜景 天下奇观》师晶(2013年)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对外的重要窗口,航站楼内的巨型壁画《黄山胜景 天下奇观》,就是这个窗口展示的一道靓丽风景。
这幅宽36米、高6.6米、面积约240平方米的壁画,是目前国内公共艺术空间中表现“黄山”风光的最大幅壁画,是作者师晶根据父亲师松龄先生创作的《黄山》系列版画作品和速写,进行整合、提炼和设计,耗时一年多制作完成的作品。
《黄山》组图。师松龄
师松龄先生是“新徽派版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徽派版画”50年来的亲历者和领军人。而巨幅画作从设计到绘制的全过程,也正是师晶对父亲师松龄版画艺术进行全面研究和学习的机会,是师松龄的新徽派版画艺术生命的延续。
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一种锲而不舍、前赴后继的执着精神。师松龄先生坚持徽派版画创作50年,以版画的笔墨刀痕孜孜以求地表现黄山松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以及黄山的松石风云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为黄山构建起了一座艺术的丰碑。半个世纪以来,师松龄以一种艺术样式——版画,表现一个对象——黄山松。他反复吟诵着一个永恒的关于松魂的主题,传达了一种深刻的独一无二的艺术情感、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
中央美院版画系创办人、第一届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教授,在1982年11月4日为师松龄而作的《新徽派铁笔生花》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学习黄氏徽派的同时,又能发挥现代版画的特点,而创作出一种表现力更丰富的新徽派版画艺术,这就是师松龄的木刻。”
师晶介绍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这些千年的奇松,都是在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处的,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形态各异。这些深深地吸引了年轻时期的师松龄,他在1958年秋天上黄山后,足迹踏遍了黄山主峰,留下了上百棵黄山松的速写。
如果要探究师松龄先生与黄山的情缘伊始,要将时钟拨回到1959年春。当时,接到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装饰而创作大型版画的任务,赖少其、师松龄等奔赴黄山、淮北等地现场写生。当版画创作组集体完成的六幅巨型套色版画高悬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时,画坛为之一震。两米高、一米宽统一规格的巨制,徽派版画的特色风格与西洋画的绚丽色彩融为一体,徽文化的传统元素与新社会的时代气息有机结合,中国山水的人文意境和精神气质,令人沉醉。
1976年至1978年,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合作了《沿途一望 生气蓬勃》《陈毅吟诗》《淮海战歌》《淮北大地起宏图》《宜将剩勇追穷寇》等一批巨作,“新徽派版画”由此声誉鹊起。师松龄一直情系黄山、情系黄山松,醉心于徽派版画研究与创作。总是在黄山的云海青松间对景写生。目收瑰丽,胸贮丘壑,师松龄的速写本中记录了大自然神奇造化的千姿百态。他刀笔下的黄山,无一不是无数次坐卧黄山、观察云烟变化和松石情态得来的。在黄山众多的形态里,他特别钟情于黄山松,尤其娴熟于刻划各种挺拔苍劲的奇松。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陆续创作了版画《黄山松云》《云天苍松》《松魂》《龙之乡》《苍松竞舞》等,都是以松为画面主体而表现黄山的。
1997年开始,师松龄先生更是接连掀起了3次以黄山为主题的“师松龄版画浪潮”。师晶说:1997年的时候,在完成“黄山小版张”特种邮票之后,他应邀一口气创作了500套黄山极限版画图卡,每套八幅共4000幅版画,面世后很快就被采购一空,创造了版画作品,在短期内被大量收藏的奇迹。2001年的时候,他再次创作第三组《黄山》版画,创造性的继承了传统徽派版画艺术的风格,尤其善用圆口刀,使得原本刻板的线条变得圆滑细腻,排列富有韵律诗韵之美,线条流畅到位,厚重拙朴,淳朴之中见精美,淡雅之中显匠心。三套《黄山》组画将黄山刻画得出神入化、美轮美奂,把黄山气势磅礴、大江东去、群峰竞秀的山势,挺拔有力的松树和变化多姿的云海,紧凑地归纳凝聚在画面上。整套版画采用宣纸印制,借鉴明清徽派版画的技法,既保持了“精雕细缕、婉约秀丽”的徽派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绘画木刻的明暗技巧。以版画的笔墨刀痕很好地表现了黄山松石风云的魅力,构建了意境深邃、气韵久远的《黄山》版画艺术王国。这些新徽派版画中的极品,是师松龄一生情感生命的浓缩,是送给养育过他的安徽人民的一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留在江淮大地上的一块艺术丰碑。
直到2008年临终前的两个月,他还在创作刻制,正是黄山松伴着他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他一辈子执着的坚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孜孜不倦地追求版画艺术的意境,精益求精地雕琢着艺术语言。黄山松,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实质上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写照。一生善画黄山松的师松龄先生,其艺术成就和他本身的高尚品格,就是一棵令人敬仰的黄山松。师松龄先生的版画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而是一种精神,是黄山松的精血魂魄,这种精神和黄山松一样,永远常青。(文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