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劳模故事|全国劳模谭艳芳:“望闻问切”让中药田开好致富花

2022年07月12日15:05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亳州7月12日电(吕欢欢)她,一身粗布的工作服,一头利索的短发,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刚毅。从一名普通的药企工人、统计员、会计,逐步成长为光荣的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17年的勤奋岁月是她的徽章。她就是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统计员谭艳芳。

谭艳芳与安徽协和成药业的不解之缘始于2005年。2003年“非典”之后,亳州市一批中药饮片企业成立起来,安徽协和成药业也在2005年正式投产。这一年,谭艳芳从一名普通农民,成了这个企业的一名一线员工,之后就再也没离开过。

初入职场,崭露头角。谭艳芳回忆,自从做了饮片生产车间的统计员,每天早上7点半,她都要准时出现在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领料、用料、切洗、干燥,每个环节都要亲自监督指导,直到产品包装入库,她才会放松下来。

谭艳芳(右一)正和同事核对仓库内中药饮片入库信息。人民网 吕欢欢摄

谭艳芳(右一)正和同事核对仓库内中药饮片入库信息。人民网 吕欢欢摄

7月8日上午,在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公司的饮片生产车间里,谭艳芳正在对中药材进行检测。手拿检测机,对着中药包装二维码一一扫描,各药材的身份标识立马出现。

“这是我们的中药材二维码追溯系统,通过扫描可以直接录入中药材种植、加工、检测、配送、物流、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信息。”谭艳芳说,作为一名统计员,她也要不断地更新工作模式,给传统的中药材饮片赋予科技含量。

谭艳芳的进步,公司项目部经理刘爱珍是一点一点看在眼里。她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在工作中,谭艳芳建立了产品成品流量台账,每天定时认真核算生产入库量、发出量和库存量,由于控制措施得当,及时规避了各个环节出现的差错。

谭艳芳(右一)正对烘烤后的中药切片进行检查。人民网 吕欢欢摄

谭艳芳(右一)正对烘烤后的中药切片进行检查。人民网 吕欢欢摄

“多年来,谭艳芳从刚进厂年生产量4000多吨到现在的年产量24000多吨,都能保证出入库准确率达96%以上。她还敢于大胆进行创新,在不改变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发明了新的药材蒸煮、切制加工方法,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300多万元。”说到这里,刘爱珍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对于外界的称赞,谭艳芳总会有点“难为情”,然后说上这样一句话:“我没什么大的本事,既然选择了一个职业,就要用最好的心态把工作做到最好。”

2009年,公司在谯城区十八里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2000亩。从基地建立之初,公司就委派谭艳芳负责基地建设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那时候土地流转刚实施不久,不少村民都有顾虑。”谭艳芳说,为打消村民顾虑,她逐村向村干部和村民宣传讲解土地流转对促进药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

其中,农户张启玲便是一开始的“钉子户”。“开始我不太愿意的。”她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是谭艳芳的诚心诚恳打动了她。

谭艳芳(右一)深入田间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亳州宣传部供图

谭艳芳(右一)深入田间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亳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再后来,她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如何选种、育种,如何施用无公害肥料,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和科学采收、加工,免费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生物农药、防病虫害管理技术培训,发放GAP资料和SOP操作规程资料等。慢慢地,村民们这才开始真正接受了她。

如今,采取“基地+企业+农户”方式引导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示范区,已经吸引了50多家企业入驻,也带动了大批农户致富。“在我们基地打工的都是周边农户,每人打工年收入有1万多元,生活比以前强太多了。”谭艳芳说。

这些年,凭着默默奉献、善于创新、勇挑重担的敬业精神,谭艳芳不断收获属于自己的荣光。她先后荣获亳州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荣誉属于过去,当下属于自己。”收起荣誉证书,谭艳芳说,她要继续铆在第一线。

(责编:关飞、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