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桐城市黄甲镇:生态富民 乡风润民

2022年06月24日11:04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黄甲镇杨头村千亩有机茶园内。黄甲镇供图

黄甲镇杨头村千亩有机茶园内。黄甲镇供图

青翠的山涧、静谧的溪流、蔚蓝的天空、美丽的村庄、弯曲的山路……走进位于大别山余脉的桐城市黄甲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态秀美的乡村美图。近年来,黄甲镇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在实现山区小镇的“破茧蝶变”。

兴产业 “青山”变“金山”

“产业园年生产有机黑木耳1800吨,平均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利润3000万元以上。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支持周边近100多位村民就业,并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负责人方泽富笑着说。

黄甲镇向阳村地处深山腹地,森林覆盖率达90%,水源洁净,水量充足,无任何工业污染,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向阳村肥沃的种植土壤,生产出的木耳产品占绝对竞争优势。近年来,黄甲镇依托资源禀赋,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做优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杨头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内,70名社员正在讨论今年茶叶销售事宜,这两年受疫情影响,采茶工相对不足,也让茶叶价格“水涨船高”,不过丝毫没有影响杨头村的茶叶销量,仅合作社今年就带动110户茶农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大幅提高茶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这都得益于黄甲镇在强化有机茶种植、加工、品牌建设和品质上所下的大功夫,该镇敏锐的嗅到市场信息,不断优化茶叶生产布局,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目前黄甲镇茶园总面积2.1万亩,其中有机茶种植面积7000亩,产值达到1.4亿元。不过,黄甲镇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正在努力探索茶产业和茶旅融合发展,由“一产”向“三产”靠拢,带动村民致富。

产业兴则百业旺。黄甲镇立足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特色路”,有了产业支撑,一片片闲置地就变成了“增收园”。

在黄甲镇石窑村童庄农业产业园,50多位农民正在作业。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和扭转土地在山坳里栽种药用亳菊,为山区群众开辟了一条农户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亳菊种植周期4个月,9月份即可以采收,亩产量200余公斤,产值1万余元,每公斤市场价50余元。项目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届时预计可以实现产值130万元以上。”产业园负责人王小中说道。不仅如此,黄甲镇下一步还将充分发挥“三新桔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效应,强化与药材生产商、销售商对接,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提升林业经济效益,让产业发展带来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村民的脸庞......

黄甲镇水岭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黄甲镇供图

黄甲镇水岭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黄甲镇供图

重治理 “外力”变“内力”

“主动打扫环境卫生,保持房前屋后、公共区域洁净优美的得3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每次得4分”……新生活,新路子,让“脑洞大开”的黄甲镇石窑村停不下来。紧接着,黄甲镇在该村岭脚村民组研究制定“信用积分”管理:孝老爱亲加分、美化庭院加分、热心助人加分、移风易俗加分;如果出现酗酒闹事、邻里不和、大吃大喝等陋习,就会相应扣分。黄甲镇用创新手段和理念激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管理新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中来,激活了村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推行“积分”后,石窑村的村风村貌焕然一新,黄甲镇也总结“试点经验”,在全镇推广“信用积分”管理。

在黄甲镇水岭村,这里正在召开一场“村民说事会”,研究的主题便是新建“香菇大棚”用地事宜。

“我十分赞同流转闲置用地建设大棚,这可以在非茶季期间增加家庭收入。”村民王凤娇说。“在这里新建大棚符合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山区特点,现在村里提出方案,本人十分赞同。”村民方罗勇说。像这样以“说、商、干、评”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说事”制度每个季度都会在黄甲镇各村召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需要村民共同协商解决的事宜,此举将村民关心、情况复杂的事情摆到桌子上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村民自治作用,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两年来,黄甲镇共召开村民说事会200多场,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为群众解决困难150余件,全镇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8%。

从水岭村沿着弯曲的山路向北出发到达平均海拔800米的杨头村,“黄甲镇杨头村山高路远,大多数道路处于临崖路段,无法通行公交车,夏季到来,部分老人购买生活物品成为难题。”这是在杨头村“百名干部访千户”记录本上的一句话,在反映问题的三天后,镇党委和杨头村通过积极联系,为村里通上了一条“迷你公交”线路,成为深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为期两个月的“百名干部访千户”系列活动中,黄甲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生产、疫情防控等问题进行集中收集和解决,网格走访中,累计发现问题150个,已解决实际困难130个,用真心和真情守护住了群众的民生福祉。

黄甲镇黄铺村村容村貌得到提升。黄甲镇供图

黄甲镇黄铺村村容村貌得到提升。黄甲镇供图

美环境 “劣势”变“优势”

黄甲镇作为山区镇,自然环境脆弱,而改善生态环境则是摆在该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定期增绿变成为黄甲镇的重要举措,该镇将着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产业富民工程”“绿化示范工程”等四大工程作为重要出发点,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狠抓森林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转型升级工作。今年该镇共完成人工造林200亩,组织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千余株。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0%,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黄甲最亮丽的名片。

在践行“两山”理论的路上,黄甲镇还将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各项工作摆在头阵,“全镇设立镇级林长10名,村级林长40名,实现了‘林长’全覆盖。科学划分40个网格单元,落实生态护林员127人、防火护林员18人,负责网格内山场安全、林业培育、林业资源使用等各项工作。”黄甲镇副镇长汪臻说道。林长制实施后,全镇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由过去林业部门的“独角戏”变成了全镇上下的“大合唱”。而林长制给黄甲镇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为提升村民“护绿”意识,黄甲镇还将绿色生态生态理念作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板桥村民组是水岭村中心村庄,共有19户76人。组内房屋沿河而建,错落有致,但组内卫生环境差一直是村里的一块心病。于是该村有了“新打算”——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牵头,号召党员带头,充分发动群众打造出“筹工筹劳、共建共享”的人居环境整治样板点。“今年,我们结合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发动村民无偿参与河道清理、砌石护岸、增绿护绿等工程,自发拆除无功能建筑和私搭乱建,既改变了组内环境面貌,又改变了村民精神风貌。”水岭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万聪介绍说。

放眼山环水绕,良好的生态让黄甲镇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美丽环境”变成了“美丽经济”和“美丽生活”,未来,黄甲镇将继续提炼深挖山区特色,打造“旅游+乡村振兴”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个山区小镇徐徐展开……(杜瑞)

(责编:刘颖、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