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实施“六大工程” 加快“科大硅谷”建设
人民网合肥6月24日电 安徽省政府日前印发的《“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合肥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其中,“科大硅谷”核心区、高新园、“讯飞小镇”均位于合肥高新区,共占地7.396平方公里,占“科大硅谷”总面积近九成。
为了落实省政府决策部署,6月24日上午,合肥高新区召开贯彻落实《“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新闻通气会,提出将实施“六大工程”,全力推动“科大硅谷”建设,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新闻通气会现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三十载校地“携手” 科技成果转化“开花结果”
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的合肥高新区,与“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中国科大,一直在创新路上同频共振,踔厉前行。
三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大师生前来合肥高新区创新创业。其中,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的团队分别创办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让量子信息产业在合肥逐渐崛起。
位于高新区的合肥“量子大道”。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十年来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近三百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七百多人。
2017年,随着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合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在高新区开始建设。2018年,中国科大高新园区正式开工,并于2021年迎来首批新生。待全部建成后,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与先研院、量子创新院等一起,形成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
“四大平台”+“五链赋能” 勇当未来产业探路先锋
《“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的印发,为合肥高新区汇聚更多全球创新力量,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合肥高新区已经构建了原始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等四层创新平台体系,集聚了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中国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安大绿研院、武大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组织37户。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同时,合肥高新区加快形成双创载体、政策、金融、人才、服务五链协同赋能,每年新建国有载体超100万平方米,全区双创载体总面积超过700万平方米,占合肥市75%。
《方案》表示,“科大硅谷”要成为引领未来的活力之谷。事实上,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也为建设“科大硅谷”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实施“六大工程” 集聚高科技企业上万家
“科大硅谷”建设已经吹响冲锋号,为了加快这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示范工程的建设,合肥高新区将实施“六大工程”。
首先,实施空间载体建设工程。合肥高新区将加快建设核心区,重点建设“中安创谷”1-6期产业园,打造“科创+产业”集中连片区域,形成协同创新的共生环境。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安创谷”产业园。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其次,实施创新研发机构建设工程。高新区将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同时在高新区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参照华为创新模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研发伙伴关系,真正做实“产学研用一体”创新。
三是,高新区将实施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开展高校院所源头技术“淘金”计划,瞄准国内顶尖高校院所,引入一批量子信息、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项目落地转化。
四是,高新区将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力度,构建基本覆盖世界主要国家的引才网络。
五是,实施科技金融示范工程,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基金丛林”。最后,高新区将完善“五大教育”板块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全市乃至全省国际教育示范区。
“科大硅谷”高新区规划图。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预计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形成多层次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同时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吕欢欢、项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