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县区传真

以特色农业打造乡村振兴“五河样板”

2022年04月20日08:3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五河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坚持基本农田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各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加大农业设施建设

助力特色农业高效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五河县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仅有效推动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种植作物的增产,同时也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笔直的生产路、新修的灌溉渠、全套的抽水站和氧化池、遍布葡萄园的滴灌网……4月13日下午,走进位于大新镇府台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种植基地,完善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让记者见识到了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2019年,大新镇府台村返乡村民郭传松流转承包数百亩土地从事品种葡萄种植。“刚刚拿到流转土地时,这里除了土地啥也没有,土壤条件一般、沟渠淤积堵塞、没有生产路,更没有水源和电网,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说起刚刚创业时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言语中仍透着一丝无奈。

第二年,郭传松终于把葡萄园建了起来,但落后的基础设施仍然制约基地的发展。“当时,虽然葡萄园栽种好了,可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他对记者说,由于水泵马力较小,每年到了用水旺季,基地都要从外面高价买水,而沟渠淤塞、道路不畅不但让生产变得异常困难,更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2020年,了解到葡萄园的困难后,五河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为基地架设了专用线路、建设了水泵站和氧化池,疏通改造了淤塞水渠,铺设了水泥生产路,并升级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网,使得基础生产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条件改善后,我们基地完全变了模样,除了看得见的变化,还有产量和产值的大幅提升。”采访中,郭传松兴奋地说,经过上次改造,葡萄的亩均产量从2000斤达到了3500斤,去年产值更突破了千万元,实现了产量效益的“双提升”。

尝到了农业“新基建”的甜头后,现在的郭传松干劲十足,每天在基地里忙得不亦乐乎。“下一步,我打算把道路再拓宽一点,然后再把土壤重新改良一遍,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的葡萄亩产量能达到5000斤,基地产值有望再创新纪录。”

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开展灌溉与排水工程、铺设田间道路、完善农电配套……近年来,五河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推手,有效提升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治理面积14万亩,涉及双忠庙、东刘集7个乡镇8个项目区,投资规模3.26亿元,目前所有工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预计今年6月前可全部完成。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推进稻渔产业协调发展

“现在,一天能收虾苗500斤,成虾100斤,一天营业额差不多2000-3000元。”4月12日上午,在五河县申集镇大董村的泉兴家庭农场稻虾共作养殖基地,农场负责人李同指着远处的收虾船说。

眼下,正值小龙虾的上市期,泉兴家庭农场240亩稻虾田逐步启动了小龙虾的捕捞工作。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几名工人撑着鱼竿、泛舟水上,逐个将地笼从养殖塘捞起,将小龙虾从笼中倒出,现场一片丰收景象。

“我们的小龙虾喝的是沱河水、喂的是天然饲料,不但肉质鲜美、品相端正,而且有价格优势,长年销往长三角地区。”李同告诉记者,随着小龙虾旺季的临近,农场日捕捞量将持续增加,到五六月份,日产量将达到5000斤,进入七八月销售旺季后,产量还将进一步提升,最高能突破万斤。

2015年,当地村民李同依托当地邻近沱河的有利条件,率先投资十多万元从事稻虾共作。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他先后掌握了小龙虾育苗、天然发酵饲料制作以及小龙虾养殖等技术,逐步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

“打工回来后,我已经意识到单纯种稻已经难以为继,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才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李同对记者说,由于当地临近沱河,适合水产养殖,于是便狠下心搞稻虾综合种养,结果,一举取得了创业成功。

“小龙虾捕捞结束后,我们会在原先养殖塘里种上水稻。由于没有使用任何化肥,我们的稻虾米品质同样一流。”据李同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场的小龙虾和香米、稻虾米均在长三角地区打开了市场,每年净收入至少60万元。

依托丰富水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绿色”渔业。近年来,五河县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先后建成百亩基地74个,千亩基地9个,万亩连片基地2个,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2万亩,总养殖面积达7.5万亩,水产产量5万余吨,稻田综合种养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肥料使用减少30%,农药使用减少50%。

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发布实施五河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所有网箱、三大湖泊12万亩围网全部拆除,在沱湖、香涧湖水域实施生态放流试验,放流扣蟹22000斤,上市螃蟹规格比往年有显著提高,两湖螃蟹产量超10万斤;精心遴选优秀企业,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有力推动了全县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鼓励发展特色种养

带动集体个人增产增收

“别看这些小蚯蚓不起眼,这么多年来,整个合作社不仅指望它实现了数百万的产值,还让不少村民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4月15日上午,在五河县城关镇中心社区,指着泥里不断蠕动的蚯蚓,五河县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沈先宝感慨地说。

五河县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蚯蚓育种、繁殖、饲养、销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养殖基地,产品主要用于药材和垂钓饵料。目前,合作社占地300亩,现有培育大棚20个,年产鲜活蚯蚓80万斤,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是当地数一数二的特色产业项目。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养殖场看到,几名工人正在进行虫土分离作业,他们先将培养土平铺在地上,然后用扫帚不断清扫尘土,随着培养土的减少,藏在土里的活虫逐渐显现,待虫土彻底分离后,便进入下一步的打包作业。

“这批蚯蚓全部是作为钓鱼饵料,我们把它们装进小盒子,一盒子90条左右,售价在1-1.5元之间,然后通过快递发往长三角地区。”沈先宝告诉记者,尽管疫情导致物流不畅,但订单销量没有太大影响,一天发货两三千斤不成问题。

据沈先宝介绍,当初之所以选择该项目,主要是看中了该项目养殖户少、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的特点。2016年,他投资60万元,承包了6亩地专门从事蚯蚓人工养殖。起先,由于缺乏养殖技术,他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但凭着自学和不断尝试,最终在2018年解决了成活率问题,取得了创业成功。

此后,沈先宝的蚯蚓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产值越来越高。考虑到村里有不少困难群众,他成立了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了包括脱贫户、残疾人、退伍军人在内的29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帮他们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阿宝蚯蚓养殖合作社只是五河县鼓励特色种养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五河县在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不忘鼓励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将其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2021年,全县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8个,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52个、家庭农场166个,推荐申报省级示范主体27个、市级示范主体21个,经营种类涵盖水稻、小麦、玉米、牛奶、生猪、水产、蔬菜、中药材、牛羊肉、油料等,既丰富了农业产业结构,又促进了农民有效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贾铁成 李向前)

(责编:欧恺、金蕾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