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两会热1℃】问计代表委员 解码乡村振兴

汪瑞华 张俊
2022年01月20日10:56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

再过上半个来月,即将迎来2022壬寅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放眼江淮大地,麦苗正返青,田野添新绿,苏东坡笔下“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早春景象,正款款走来。

2021年,安徽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粮食总产达到817.5亿斤,实现“十八连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实施“三变”改革的村占比提高到72%……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斑斓画卷已徐徐展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依山傍水的南陵县霭里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了网红打卡村。人民网 张俊摄

重农强农的号角在安徽省两会内外格外嘹亮!

让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激荡在广袤土地上最美好的梦想,也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对于安徽省人大代表、巢湖市槐林镇武山社区党委书记翟俊来说,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过去一年的乡村振兴,那非“变”字莫属。

“群众的笑脸变多了,老百姓的口袋变鼓了,身边的乡村环境变美了。”在翟俊的眼里,就好像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一样,不仅村子颜值高了,就连村民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最让他为之称道的是,“脱贫之后,政府还建立了扶贫监测机制,通过就业、产业、健康、教育等帮扶方式,为困难群众设立了安全线,让我们在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乡村要振兴,必须基层党组织要硬起来、乡村产业要强起来、社会风气要好起来、人居环境要美起来。”提及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安徽省人大代表、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党支部书记金其华有着自己的见解。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农村发展的“重头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如何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金其华一直躬耕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振兴的实践人。

在他看来,首先要带好班子和队伍,着力解决村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把年轻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有致富能力的人发展为党员,选优配强到“两委”班子中,激发出年轻干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其次要大力发展产业,金其华深谙产业是乡村振兴基础的道理,农村没有产业,人才就很难引得来,留得住,只有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增收渠道就会越走越宽。

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现实、最有效的载体。

在金其华的带领下,砖佛寺村既发展蔬菜产业,也发展现代农业,还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养业。产业给力,振兴可期,去年砖佛寺村的村集体经济更是达到了48万元。

秋分前夕,芜湖市湾沚区的万亩高标准农田开镰收割。郑远摄

振兴乡村,乡村要发展,乡村要美丽,乡村也更要活力。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将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将选任科技特派员7000名。

吕永春是一名农业农村领域的安徽省人大代表,长期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和渔业管理工作。

“‘两强一增’计划强的是科技、强的是机械、增的收入。”在他看来,这是吹响了进军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号角。

身为一名农技推广人员,吕永春和农村农业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他坦言,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科技必须走在前面。科技强农必须要有大批的科技人员下到基层、沉到一线,在田间地头做试验示范,搞科技攻关,给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科技特派员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经过8年的精准扶贫,5年的脱贫攻坚,2020年安徽省顺利完成了48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3000个贫困村的出列,31个贫困县的摘帽。

刚刚过去的2021年,安徽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做好低收入人群帮扶,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群众的收入从2020年的1.16万元增加到了1.36万元,增长了16.58%;3000个贫困村的村均集体收入由2020年的33.8万元增加到了44.42万元,增长了31.3%,实现了“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针对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局长江洪在安徽省两会通道上提出,要抓好产业提升、抓好就业保障。

他表示,就业是脱贫群众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了贫困群众收入的六成以上,所以不仅要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还要在环境优化上做文章,确保今年贫困群众的就业人数超187万。

同时,精准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作,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责编:范晓琳、张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