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霍山:党建引领 强村富民
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由于基础薄弱、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大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滞后。近年来,该县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凝聚合力、多元发展”的原则,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产业发展,引导发展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投资收益型等“十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合力推动、上下联动、示范带动、区域互动”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
党建引领,村支部“换血”换思路
“那一片30亩是刚采收完的洋甘菊,这边160亩正在打花蕾的是金丝皇菊。为错开花期,今年我们村还新种了100亩七月菊,9月底就能采收了。粗算一下,今年仅菊花收入就有200万元!”看着一望无际的菊花田,霍山县但家庙镇花石嘴村4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倪勇满眼憧憬。
2018年前,花石嘴村还是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的“空壳村”。由于缺乏经费保障,村内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都不完善,也解决不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只能通过“等、靠、要”上级资金扶持过日子。
“花石嘴村原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60岁以上2人,50岁1人,40岁以上1人,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由于村集体经济长期空白,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对象。”但家庙镇党委书记储著时介绍说:“我们先从抓党建抓人才入手,通过村‘两委’换届,给花石嘴村来了个大‘换血’。”
通过组织考察,但家庙镇从镇内企业“挖”来一名分管负责人倪勇,由他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现在村班子50岁以上1人,40-50岁2人,40岁以下2人。班子成员本科1人,大专2人,高中1人,大专在读1人。
村班子年龄下来了,学历上来了,干劲和闯劲也都上来了。作为村党建第一责任人,倪勇将企业成功经营理念搬到村集体经济经营上来,创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村班子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花石嘴村两委多次组织相关成员外出观摩学习,瞅准了种植难度小、收益周期短、土地回报高的艾草和药用菊花项目。2019年7月,花石嘴村注册成立了“霍山县花石嘴艾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了360余亩土地进行金丝皇菊、徽州贡菊、洋甘菊等多品种菊花种植。
截至目前,该村扩种的50亩洋甘菊已采收完毕,收入30万元;160亩七月菊即将开花,预计可收入30万元;200亩金丝皇菊还在生长期,预计可收入160万元。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如今的花石嘴村都已经成为全县菊花种植业的领头雁。村级集体经济结构也由过去单一的财政扶持,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复合发展模式,走上了经济发展快车道,曾经一无所有的“空壳村”,如今一举跨入全县集体经济强村行列。
深耕厚植,“红灯笼”照亮富民路
白露如霜,秋色渐浓。从霍山县城沿G346西行30余公里便进入有着大别山“红色小镇”之称的漫水河镇,一路上处处可见贴着“漫水河红灯笼” 标牌的家庭销售专柜,里面摆满了一罐罐色泽红艳,滋味酸爽的泡辣椒以及干豆角、木耳、香菇等其他土产品,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乡村风景线。
红灯笼辣椒。霍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去年建成的“红灯笼”辣椒种植示范基地里,漫水河镇道士冲村党支部书记巩卫国看着一筐筐刚刚采摘上来的辣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受连绵阴雨天气影响,一亩只能采摘红辣椒500多公斤,但价格要比往年要好,现在鲜椒卖到4元一斤,做成泡椒的话能卖26元一罐。今年光红灯笼辣椒这一块,我们村也能挣个10多万元了!”
漫水河镇地处大别山腹地,独特的小气候孕育了“红灯笼”辣椒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辣椒品种,果大、个圆、色红,皮薄肉厚、辣中带甜,富含钙、铁、磷和多种维生素,主要作为泡菜的优质原料,也可鲜食或加工成辣椒酱,一直是当地百姓宴请宾客的传统佳肴、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2019年,漫水河“红灯笼”辣椒被列入省级种质资源名录库。
“红灯笼”辣椒在漫水河镇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家家都有腌制“红灯笼”辣椒的习惯。漫水河镇积极引导农户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在道士冲村和新铺沟村共建成“红灯笼”辣椒种植示范与良种扩繁基地102亩,向农户提供优质辣椒种子,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0余亩,直接参与农户1200余户。在两村各建成一处规范化泡椒生产厂,正在争取通过SC食品认证。目前全镇已有较规范的加工厂7家,小加工户40余家,年销售“红灯笼”辣椒泡菜45000坛,户均纯收入8000元,产品畅销合肥、淮南、蚌埠、武汉等地,产业链初现雏形。
“特色农业品种是我们乡村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正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认证,围绕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让‘红灯笼’照亮山区群众的致富道路。” 漫水河镇党委书记邱前东说。
大地生金,“空心村”变身“百万村”
秋分时节,霍山县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的100余亩七尖艾草已经完成了二茬收割,村里的艾草加工厂里机器隆隆,身影匆匆,十几个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忙得热火朝天。60岁的脱贫户倪昌珍正在带领村里的大妈们忙着加工订单上的艾叶浴包。在她手中,原本外貌平凡的艾叶浴饼,别出心裁地添加了干玫瑰花瓣后,马上就有了网红的颜值。
“经过我们的努力,艾草加工厂已经研发出9类14种艾草产品,在线下线上同时销售。截至去年12月,销售额30多万元。今年初,又接到了500万元的产品订单。”站在村旅游接待中心的展示柜台前,村支书孙胜拿出一样样精美馨香的艾草产品,乐得合不拢嘴。
曾经的山王河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不畅,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上面领导不放心,下面群众不开心,年年评比,山王河村都在全县倒数之列。
在去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堰村挂职副书记回来后,孙胜把自己在黄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两委班子一合计,大家纷纷表态支持:既然人家能让土地变成金子,咱山王河村也能成!
2016年, 山王河村将100亩集体林山流转给回乡创业青年李庆中,成立月亮湾家庭农场,发展苗木、油茶、养殖业,村级集体经济收获土地流转金9800元。正是这“第一桶金”,让整个村班子看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希望,坚定了做活土地文章的信心。
2017年初,山王河村把涉及八个村民组的500亩零散土地集中起来,流转到村集体手上,进行水改旱,重点对道路、涵洞、渠道排水进行改造,种植油菜,打造花海基地。2019年9月中旬,花海项目收获30万斤水稻,500亩花海也成为该县乡村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支部来引路、党员有思路、就业有门路、群众有出路、产业有销路。得益于组织引导多次外出学习,先学“面子”,后学“里子”。山王河村最终确立了“因地制宜、立足土地、升级产业、多元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到2020年,全村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13个,涉及农业种植、苗木培育、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附属服务等,总收入达149.54万元。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每年发放400多户群众土地租金100多万元,带动村周边的5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000多元。
构建绿色高效的产业体系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霍山县坚持“为农民增收、为生态增绿、为脱贫增色、为振兴增效”,优化配置政策、资金等要素,坚持“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推优做活霍山资源、做优做大产业主体、选优做好发展项目、择优培强特色产业。至2020年底,霍山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792.27万元,村均收入28.41万元;100万元以强村7个,50-100万元强村19个,强村比例19.5%;全县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杜闯、陈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