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本网原创

高标准改造后 老周的田越种越“甜”

汪瑞华 李希蒙
2021年08月30日15:19 |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小字号

田里缺水了,自动喷灌;土壤少肥了,一键施肥;就连插秧收割,也是农机替代了人……

“过去是既怕旱,又怕涝。如今地平整、土肥沃、旱能浇、涝能排,水稻颗粒饱满,丰年亩产900公斤没问题!”有别于以往,如今的种粮大户周能为种地底气更足了。

底气何来?这还要从高标准农田改造说起。

俯瞰老周精心打理的高标准农田。湾沚区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的润程家庭农场,放眼成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里,新修的水泥机耕路宽阔平整,一旁的沟渠上开满了百日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用老周的话说:“种田也能坐办公室了。”

今年整50岁的周能为,开过车、承包过班线、卖过农机,如今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2017年,兜兜转转了一大圈的老周,回到老家六郎镇,一口气流转了600亩土地,全部种植水稻。

在外见多识广的他,打一开始就着眼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想法设法地在地里边种植边探索。2018年起步、2019年小试牛刀,到了2020年,600亩土地实现高标准农田改造全覆盖。

那么,老周执念的高标准农田,究竟高在哪?

“好处多着哩!”老周掰着指头细数:浇地不愁,施肥不愁,就连插秧收割都不用再愁,用工减少了、机械化率提高了、生产作业便捷了,这样种出来的稻子,品相没的说。推行高标准农田,地有劲儿了,种地的才更有劲儿。

站在田埂边,老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600亩水稻田,过去打水光用水泵就得20多台,现在3台就够用;过去插秧全靠人工,每天不少于30人下地干活,现在一天仅需三五个人即可;过去种100亩的劳动力投入和资金成本,现在相当于种300亩地,关键是人更轻松了。

“高标准的最大好处,就是小田改大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老周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这节省下来的,都是种地的开支,也是一年的收成。

小账连大账。老周种粮的变化,正是湾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高标准农田,就是通过水、土、田、路综合治理,让中低产田实现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如今,对于老周来说,集中连片的百亩农田、平整通畅的道路沟渠、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当农民种水稻,已经是另一番体验。

这给他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点点鼠标就能排查干旱地块、划拉几下手机田里就会自动浇水,不出家门就完成对600亩地的施肥。

“依靠高标准农田配套的农业设施种地,仅人工费1年下来就能节省不少。”老周感慨道,有了高标准农田,但凡能打电话的地方,都能够远程遥控设备,方便得很哩。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老周种地带来了希望,当然这也离不开当地惠农政策的支持。据老周介绍,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按照1500元/亩的标准给予了补贴,算下来共计90万元,整个建设改造资金,自己只掏了18万元。

时入初秋,老周的水稻田里一派生机,7月中旬下地的秧苗已经到了幼穗分化期,长势良好,“去年秧苗下田,紧接着就是一个半月的阴雨天,即便这样,年底每亩地还有1920元的收成,今年老天给力,收成指定差不了。”说话间,信心十足的老周已经开始盼丰年。

(责编:吴西露、宫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