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模式”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8月11日,在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内,各重点地区的桥梁、供水、燃气管道等实时画面一览无余。这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发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系统,从这里延伸出去无数张“网”,连接着数万套前端感知设备,7×24小时在线实时监测着城市的安全。
据了解,2015年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2017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17年至2021年实施二期工程,截至目前,工程覆盖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管网、760公里供水管网、254公里排水管网、201公里热力管网、14公里中水管网、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共2.5万个城市高风险点,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感知设备,透彻感知各类型城市生命线运行状态。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监测预防燃气爆炸、桥梁坍塌、城市内涝、管网泄露及其导致的路面塌陷等重大安全事故,探索出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安全发展新模式。
目前,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经投入运行4年多时间,通过汇聚全市风险隐患点、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防护目标信息,全面梳理、辨识、分析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交叉耦合风险,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精准部署感知探测器,初步解决了安全风险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同时,依托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状态,根据检测报警和日常积累数据描绘城市安全运行画像,变“突击式”体检为“常态化”体检。运用智能化预警模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异常检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科学研判,及时推送风险类型、等级、发展趋势和具体位置等预警信息。预警发出后,系统能够实时预测时间发展趋势,分析制定应对建议,为突发事件信息接处、方案制定、力量调配、处置评估等提供决策支持。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正在谋划启动三期工程,推进主城区和新建城区监测预警能力全覆盖,并延伸至区(县)重点区域,新增6万余个城市高风险监测点,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记者 何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