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安徽频道>>江淮传真>>省内要闻

安徽将系统治理城市内涝

2021年07月29日06:47 | 来源:合肥晚报
小字号

重点推进骆岗公园源头减排、十八联圩湿地等工程

重点推进骆岗生态公园等源头减排工程、实施合肥十八联圩湿地等工程、探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新开发模式……

7月28日,记者从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已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多部门制定印发《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加快提升全省城市防洪排涝水平。

【远景目标】到2025年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

根据方案,安徽将全面实施城市积涝点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工程、行泄调蓄建设工程、源头减排工程、信息化建设与应急处置工程,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综合采用自然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

到2025年,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立“源头减排、管网畅排、泵站强排、河湖蓄排、信息控排、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源头减排】重点推进合肥骆岗生态公园等工程

今后,安徽将加快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全域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在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建设、改造项目中,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重点推进合肥骆岗生态公园等源头减排工程。

优先解决居住社区积水内涝、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等问题,通过断接建筑雨落管,优化竖向设计,加强建筑、道路、绿地、景观水体等标高衔接方式,使雨水溢流排放至排水管网、自然水体或收集后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50平方公里,累计5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管网畅排】新建改造雨水管渠7000公里

全省还计划展开管网畅排和泵站强排工程,新建改造雨水管渠7000公里,补齐城市排涝设施短板。新开发建设区域采用雨污分流方式,原则采用上限标准,形成完整的城市排水体系。改造管网以城市内涝点整治为突破口,以排水片区为单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完成管网达标改造和功能修复,提升管网排放能力。

加大对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箅、排放口、截流井等附属设施改造力度,确保收水、排水顺畅。结合泵站汇水区域情况,加快泵站标准化改造,提高设备性能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加快改造或增设泵站。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排水泵站规模3000立方米/秒,提高机排能力。

【河湖蓄排】“留白增绿”提升城市水系连通性

为了提升河湖蓄排能力,按照城市生态和行泄调蓄要求,在规划建设更新过程中,尽可能留白增绿,加强城市河、湖、沟、塘、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维护城市基本蓄排平衡。

优化城市水系格局,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实施合肥十八联圩湿地工程、安庆、宣城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等。因地制宜恢复因历史原因封盖、填埋的天然排水沟、河道等,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提升对超标雨水的应对能力,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行泄河道1600公里,新建、改造城市调蓄工程规模13000万立方米。

【防洪提升】合理确定全省各级城市防洪标准

围绕防洪提升,安徽将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涝等要求,进一步合理确定各级城市的防洪标准、设计水位和堤防等级。完善堤线布置,优化堤防工程断面设计,因地制宜实施防洪堤和护岸等生态化改造工程,确保能够有效防御相应洪水灾害。

全省鼓励探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新开发模式,采用“分级设防、雨旱两宜、人水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弹性利用方式,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和各类经营性资源。

通过建设完善信息控排工程,在省、市打造排水防涝信息调度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公安排水防涝相关信息资源,完善城市雨情监测预警、河湖水情监测、城市易涝积水区域视频监测调度、泵站水闸运行监测管控功能,发挥信息技术在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方面的作用。(记者 吴奇 实习生 车鑫怡)

(责编:关飞、李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