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 释放“人才兴县”新动能
近年来,郎溪县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深入推进“领航、英才、匠心、扎根、头雁”五大工程,为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畅通渠道,让急需人才“引得来”
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出台《关于实施“五大工程”助推人才兴县战略的意见》《郎溪县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政策。制定《郎溪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工作规则》《郎溪县人才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郎溪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细则》,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全县推进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聚焦发展需要,每年分类编制人才目录、制定引才计划,近年来共引进73名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制定《郎溪县高层次、急需紧缺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实行特殊人才“一事一议”,成功引进1名正高级职称人才到县人民医院工作。实施柔性引才,返聘1名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垂杨柳医院胸外科专家担任县人民医院医疗顾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把重点面向沪苏浙先发地区引才作为主攻方向,先后组织50余家企业赴沪苏浙等地开展招才引智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柔性引才。
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健全完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出台《郎溪县人才工作专项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县财政每年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追加,全力保障人才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丰富载体,让本土人才“育得出”
实行精准培训育强企业人才。积极响应省“一地六县”发展战略,成立华东理工大学长三角区域发展郎溪研究院。高标准举办2期“百强优秀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汇聚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打造“精品课程”,努力培养打造一支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热爱郎溪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推行定向委培育强专业人才。分年度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委培工作,2019年10月与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成功签约,订单定向委培乡村医生25人;建立资费补助制度,年人均补助约5000元学费、生活费;实行定向就业,采取“乡聘村用”方式,由乡镇卫生院根据工作需要、本人意愿和就近便利原则,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
实施帮带计划育强本土人才。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四带”行动计划,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乡镇党校,通过专家现场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实地答疑解惑等形式,不断加强本土人才培育,97名本土人才被评为全市“四带”乡土人才。
因势利导,让企业人才“用得好”
共建交流合作平台。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与沪苏浙地区高校院所合作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积极推进韩华建材、新涛光电等5家企业与合工大、江苏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成功引进宁波大学赵玉芬在安徽国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与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协调江南大学科创团队落户郎溪经济开发区,合作建设技术转移郎溪分中心。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选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2名优秀人才获评省“特支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家企业成功入选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家企业成功入选市“宛陵英才”创新团队。
创建优质载体平台。聚焦充分挖掘高端人才潜力,集聚高端智慧资源,建立国肽院士工作站,华菱、动力源、柏维力3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成安徽华之杰创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佶龙机械等3家业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优化生态,让优秀人才“留得住”
建立人才帮扶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的实施意见》,每年初,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对专家进行走访慰问。建立领导包保人才企业制度,组织28位县领导、57位县直单位负责同志,深入142家包保人才企业开展集中走访调研工作,帮助理清发展思路、解决现实问题。
完善人才配套服务。出台《郎溪县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让外来人才拎包入住。落实人才薪酬补贴,在郎工作3年内分别给予引进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每人每月3000元、2000元、500元薪酬补贴;实施人才购房补助,对在郎工作满3年、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每人30万、6万、2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帮助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各类问题,打好人才服务“感情牌”。
健全人才服务链条。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整合人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绿色服务通道,为人才提供落户、医疗、子女上学等7项生活服务事项和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税务服务等8项工作服务事项,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
优化人才创业扶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助力人才企业复工复产,组织人才企业做好各类平台奖补和“皖江英才抗疫贷”申报工作,新涛光电、韩华建材、博朗凯德3家人才企业成功获批专项贷款2500万元。
营造人才争先氛围。组织开展首届“郎溪工匠”评选活动,产生杰出工匠10名、优秀工匠30名,在全县大会进行表彰;积极推荐参加上级评选活动,1人获评“宣城工匠”荣誉称号。借助广播电视、“两微一端”等渠道,加大对全县人才政策、成果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人才创先争优浓厚氛围。(齐栋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