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开发建设的江淮运河航道里程总长354.9公里,是全国内河航道“四纵四横两网”布局规划中“纵二组成部分,其中Ⅱ级航道185.9公里、Ⅲ级航道169公里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江淮运河的通航使得安徽境内形成了两横一纵“工”字形航道水运网,皖北、淮河中上游地区入长江路径可缩短200公里以上,巢湖到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运距离可缩短150公里。
10月17日上午,在刚通航不久的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枞阳船闸,随着船闸大门开启,数条运输货船从中缓缓驶出。
随着一个月前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小港及菜子湖线航道开始试运行,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江淮运河已全线贯通。菜子湖线航道等级为Ⅲ级,巢湖侧为上游,长江侧为下游,设计船舶吨级为1000吨级,兼顾2000吨级船舶。
安庆港是安徽省境内长江北岸的深水良港,也是八百里皖江上游“第一港”,但体量偏小,导致货物吞吐量在沿江港口中居后。随着江淮运河通航,港口的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
站在安庆港长风作业区,码头外的水上运输航线十分繁忙。这里距离江淮运河枞阳段入口只有约15公里,是距离江淮运河出口最近的过驳型码头,常年维护水深6米,可停靠万吨级船舶,具有显著的航道优势和区位优势。
江城芜湖依江而兴,长江黄金水道与芜申运河、合裕线航道在此交汇,构成了芜湖“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网,也造就了沟通中西部、连接长三角地区的航运枢纽。
随着江淮运河航线开通,长江淮河实现了“历史性牵手”,让不临江、不靠海的淮河拉近了与长江的距离。如此一来,来自淮河的各类货物,沿运河而下,在芜湖便可实现通江达海,有效地帮助腹地企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了航运时效,助力皖北振兴、豫货出海。
引江济淮东淝河船闸位于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东淝河与淮河交汇处,包含已通航的复线船闸和正在建设的一线船闸改造工程。
这里是江淮运河的“北大门”,也是船只从长江进入淮河的最后一道闸,经过长途跋涉的长江水,在这里汇入淮河。
引江济淮工程贯通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顺利在安徽境内完成“牵手”,江淮运河成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改变安徽省航道水运网由“二”字至“工”字的千年布局,成功推进皖豫及沿江城市经济交流。
派河港是合肥市内河主要港口,展开江淮运河航运图,派河港正处于引江济淮工程中心段,北衔淮河水系可达皖北、豫东地区,南接巢湖入口,通过合裕线航道实现通江达海。
江淮运河在安徽境内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继京杭大运河后全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是连通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的水运大动脉。
随着运河的通航,淮河中上游与长江中下游航道自此贯通,地区水运距离大幅缩短。站在阜阳颍州港内,这里航道年平均水深6米,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江淮运河通航后,从这里出发入江的里程被大幅缩短,中原地区与长江上游地区物流成本得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