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水產博士變鄉村興農“領路人”

粼粼水波倒映著澄澈天空,在上海海洋大學洪林科研基地的養殖塘邊,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副鎮長、水產養殖學博士張冬冬的身影與田野融為一體。隻見他蹲在塘埂邊查看水質,時而叮囑研究生優化投喂方案,時而低頭記錄羅氏沼蝦生長數據——這般忙碌的場景,在他扎根基地的6年裡早已成為常態。而他的“水塘日記”中,記滿了稻蝦增產、農戶增收的實用辦法。
從清晨查看稻蝦塘的水稻分蘖情況,到傍晚分析水質調控數據﹔從邀請種植業局專家指導施肥,到手把手教農戶掌握投喂技巧,他的日常始終圍繞“讓科研成果結出豐收果實”展開。
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與洪林鎮共建科研基地,吳旭干教授便安排張冬冬帶著“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的信念長期駐扎。他帶領3名研究生、1名留學生和2名本科生跑水塘、測水質、盯水稻,將“專家與農民、科研與生產、育人與用人”的零距離服務落到實處。
在一線實踐中,張冬冬帶著團隊破解了一個又一個農業生產難題。他們研發的“蝦稻蝦”“蝦稻蟹”“小龍蝦—再生稻”等稻漁新模式,不僅適配本地水土,更開發出專用飼料降低養殖成本﹔其中“小龍蝦—水稻—羅氏沼蝦”模式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水產養殖15項重點推廣技術,實現宣城市水產技術在全國獲選的“零的突破”。通過突破小龍蝦早蝦養殖關鍵技術,當地畝產小龍蝦達400余斤,單產較傳統模式翻倍﹔六月黃養殖、白玉蟹養殖和稻田蝦蟹輪作等技術成果的落地,更讓農戶切實看到了科技興農的實效。
今年7月,張冬冬多了一個身份——洪林鎮“科技副職”。“責任更重了,既要當好政府與基地的橋梁,又要把農戶的難題帶回實驗室。”他坦言,如今的工作不僅是技術推廣,更要主動對接政府發展方向,研發符合需求的新技術、新品種,助力農業轉型升級。在他的推動下,基地與農戶的聯系愈發緊密:農戶遇到養殖難題,一個電話就能找到專家﹔實驗室的最新成果,很快就能在田間試點應用,真正實現“科研跟著需求走,技術圍著產業轉”。
談及未來,張冬冬的規劃清晰而務實,繼續扎根基地帶領團隊攻關,讓更多新模式、新方法惠及農戶﹔對接食品加工企業,打通產銷鏈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一產與二產聯動﹔聯合大學返鄉創業者打造“小而美”的農業經營主體,塑造農旅品牌,讓鄉村不僅能產出優質農產品,更能吸引游客、留住鄉愁。
從博士到副鎮長,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張冬冬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科技賦能農業。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裡,這位科技副職正以初心為種、以實干為肥,讓科研之花在田間地頭絢爛綻放,帶領農戶走出一條科技興農、產業富民的增收路。(吳舒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