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堅持一切唯實 答好“創新之問”

7月30日,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聚焦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擴大內需、深化改革開放、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構建城鄉區域融合發展新格局、惠民生保安全7個方面,提出47個需要思考和亟待破解的重大問題,振聾發聵、催人奮進。
為什麼要創新?怎麼抓創新?如何保障創新?對蚌埠來說,要加快振興,必須堅持一切唯實,以創新開路,靠創新破局。
如今,全市上下正主動領題、專注破題、全力解題,寫好“創新之問”的蚌埠答卷,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全市長三角一體化、項目和投資推進會召開
一
創新,是蚌埠的最強基因,也是蚌埠的最大底氣。
作為安徽科教資源大市之一,蚌埠擁有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14 所、中國電科 40/41 所等一批高校院所,以及先進玻璃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創新平台。
如何讓靜態的科教資源優勢動起來、活起來,將科技特長變特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整合科創資源、加速成果轉化、壯大新興產業,無疑是必由之路。
目前,蚌埠市正不斷優化高校共建園區合作機制,圍繞安徽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產業園、蚌埠醫科大學大健康產業園、蚌埠學院科技創新產業園等建設運營,積極探索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機制。
與此同時,與駐蚌科研院所常態化加強對接聯系,形成科研項目從立項、小試、中試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對接,推動駐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中國傳感谷位於蚌埠市經濟開發區,現有多家傳感器企業
智能傳感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是鮮活案例。
中國傳感谷按照“一核、兩翼、多點”的規劃布局,依托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14所等龍頭企業技術優勢,正努力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種類最全的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地。
“傳感器是人工智能重要硬件基石,蚌埠聚力推動智能傳感產業高質量發展,為AI+萬物提供感知硬件支撐。”在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丙根看來,蚌埠發揮優勢,務實推動智能傳感產業創新,產業生態正逐步完善。
對內推動創新成果就地轉化,對外加強與大院大所對接合作,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這從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可見一斑。
去年6月,我國重復使用運載火箭首次實現10公裡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此次飛行-回收試驗所使用的三台龍雲液氧甲烷發動機由蚌埠市九州雲箭公司研發,並在蚌埠總裝基地進行發動機整機及零部組件的標准化裝配與測試。
“蚌埠是一塊發展的沃土。九州雲箭在這裡從一棵‘幼苗’不斷成長壯大,正是得益於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回憶起在蚌埠的發展歷程,九州雲箭公司執行董事季鳳來十分感慨。他表示,企業將繼續扎根蚌埠,持續加大創新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為蚌埠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位於黑虎山路上的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
在呵護企業“創新種子”、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的同時, 蚌埠市還通過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航天領域專業大院大所的“聯姻”,依托中國·蚌埠商業航天產業園,深入開展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
在不斷培育壯大商業航天、智能傳感等“未來產業”的同時,如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近三年,全市技改投資佔工業投資比重從 2021 年的57%提升至 2024年的67%,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直接帶動蚌埠工業投資擴量增效。”市工信局負責人表示,蚌埠將以推進新型技術改造為主線,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聚化 4 大發展方向,創新打法、系統推進,著力推動老工業基地加速煥發新活力。
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是蚌埠市聚焦“安徽所需”、發揮“蚌埠所能”,不斷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縮影。
蚌埠市擁有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企業 170 余家,在車用傳感、車載顯示、固態電池、汽車內飾等領域優勢顯著,今年上半年,汽車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87.1%,全省第 1。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共同發力,推動工業經濟持續釋放強勁動能——實現了科技強到產業強、產業強反哺科技強的良性循環,蚌埠正奮力書寫老工業基地“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時代答卷。
二
投資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
如何推動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更好結合,拓展有效投資空間?
對於蚌埠來說,必須要像抓魚扣鰓一樣,緊扣“優質項目+實物工作量”,進一步拓展有效投資空間,讓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發展和產出。如今,全市上下堅持“制造強市、產業立市”第一戰略和“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第一戰術,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淮河兩岸到處是項目建設的火熱場景——蚌埠滕湖機場振翅欲飛,全力沖刺年內通航目標﹔延安路淮河大橋、司馬庄路淮河大橋長虹臥波,加快推進建設﹔淮宿蚌城際鐵路、合新高鐵、五蒙高速四通八達,即將建成通車……
建設中的蚌埠滕湖機場
特別是近年來,蚌埠市聚焦“招商引資、對上爭取、助力本地企業做大做強”三大主渠道,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持續向上向好態勢。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居全省第5位、第2位,1至7月繼續保持全省靠前位次。
尤其是近三年,蚌埠市固定資產投資逐步走出谷底、企穩回升,經歷了“大幅低於全省-與全省持平-高於全省”的過程,在全省位次逐步提高,目前基本穩定在全省前8位。
投資之穩,既得益於招商一線“特種兵”的貢獻,更依靠以“鐵錘砸鐵釘”的嚴實作風推動項目工作提質增效。
近年來,在深化招商引資“敲門行動”、加強招商引資預審研判和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季度調研等制度體系保障的同時,蚌埠市常態化對洽談未簽約、簽約未開工、開工未入庫、投產未入規等“六未”項目開展調度,不斷推深抓實新簽約制造業項目全過程服務管理。
堅持一切唯實,推動項目建設——今年蚌埠市95個項目參加省前2批次集中開工動員,目前全部入庫納統。上半年新增入庫項目363個,同比增長11.7%。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如何把握消費新風口,打造消費燃爆點,千方百計激活消費新藍海?
龍子湖畔青春市集開市。
9月1日,龍子湖東南片大學城區域青春市集項目現場鼎沸的人聲、流光溢彩的街區、座無虛席的攤位,點燃了這個初秋的城市夜空。未來,這裡還將成為大學生社團活動、非遺展示、藝術涂鴉等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讓青春的活力在這裡盡情綻放……
近年來,蚌埠市持續激發文旅消費活力,下半年還將舉辦龍湖音樂節、蚌埠馬拉鬆等活動,多維度激發消費活力。
“聚力推進新型消費業態培育、創新消費場景打造、加快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構建帶動周邊、輻射皖北、服務沿淮經濟帶的大商貿大流通格局。”市商務和外事局負責人表示。
三
做好改革“大文章”,下好創新“先手棋”。改革的基因,一直深植於蚌埠人的血脈。
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承擔著為國家試制度的重任。
如何高標准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作為全省三個自貿片區之一,也是皖北唯一的自貿片區,這是毫無疑問的必答題。
8月28日,蚌埠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聯合預驗收組預驗收,向正式封關運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蚌埠市構建高能級開放體系,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注入了新動能。
隨著國家級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綜保區“四區融合”加快推進,蚌埠開放平台優勢日益凸顯。
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蚌埠片區
高標准建設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需要立足國家戰略、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制度創新、聚焦特色產業、堅持點上突破,打造皖北地區科技創新和開放發展引領區——
以制度創新破除內陸桎梏,打造“非沿海”開放新模式,解決制度創新“高標准”問題﹔
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讓“老樹發新芽”,解決產業結構系統性改革“高標准”問題﹔
以開放倒逼改革,成為皖北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解決開放型經濟發展“高標准”問題。
“唯有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方能在全國自貿試驗區版圖中凸顯‘蚌埠樣本’價值!”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蚌埠片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蚌埠片區承擔著“為國家試制度、為皖北促振興、為蚌埠謀發展”的重要職責,在上接天線的同時,必須謀劃好到項目、到企業、可執行、可落地的“接地氣”舉措。
近日,安徽澳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緊張忙碌景象。一台將發往埃及的“ATFG-Ⅲ型900×2400高速全自動五色開槽模切堆碼機”正在進行組裝工作。“我們的訂單已實現100%出口,截至今年8月份,已接到歐盟、印度、越南、土耳其、埃及、墨西哥等市場的多個訂單,總額約3000萬元,剩下的訂單也已經排到了明年。”澳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經營負責人說,目前公司上下正在全力加班加點提升產能,力爭設備早日交付。
“圍繞蚌埠市外貿優勢產業發展,進一步發揮高能級開放平台優勢,做大外向型經濟規模,優化外貿結構,持續打造皖北對外開放新高地。”市商務和外事局負責人表示。
今年1至7月,全市實現進出口 93.9 億元,同比增長 8.1%,總量居皖北第 1 位,增速居全省第 6 位,其中出口額 58.5 億元,同比增長 2.5%,對外貿易逆勢增長。
四
長三角一體化是全省、全市發展的最大優勢、最大紅利。
如何提升蚌埠城市能級和綜合競爭力,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蚌埠要融入長三角,必須探索互利共贏合作新模式。
甬蚌產業合作園航拍圖
互利共贏,體現在成本共擔、利益共享。通過“管委會+平台公司”“創新飛地”“園中園”等模式,蚌埠市與寧波方面共同成立甬蚌合作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前灣產業園(蚌埠)有限公司等,作為合作共建園區的運行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
隨著創新協作、產業合作的不斷深入,一批牽引性強的重大項目協同推進,促進蚌埠市智能傳感、商業航天等優勢產業深度嵌入長三角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推動甬蚌合作走深走實。結對合作幫扶以來,蚌埠市共簽約寧波地區億元以上項目51個,協議總投資219.35億元。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乘長三角東風、搭一體化快車,持續深化甬蚌合作,努力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市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表示。
創新協同激發新動能。舉辦甬蚌科技合作雙向對接洽談會,發布科技成果和技術需求200余項,依托蚌埠科技大市場,加強與寧波等地科技成果、專家資源互通共享,入庫專家3萬余人,整合長三角優質科技成果9000余項。
開放平台構建新格局。依托港口資源、自貿試驗區等對外開放平台,深化與寧波開放合作,與寧波遠洋簽訂集裝箱還箱點協議,與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薦隆和、豐原集團入駐“海外智慧物流平台”,與寧波共享海外倉資源。
民生共享提供新福祉。積極引入寧波優質醫療、文旅等資源,推動市一院、四院、五院和婦幼保健院與寧波市二院、婦兒醫院深度對接,共建重症醫學科等15個科室,落地范玲燕、郭旭、王光明名醫工作室﹔聯合打造兩市精品旅游路線,舉辦旅游惠民季互游活動﹔深化政務服務協作,在寧波政務自助終端上線服務事項9個。
拓寬干部視野,提升干事本領——去年,蚌埠市遴選20名優秀年輕干部赴寧波挂職,干部人才互派規模居全省前列﹔選派200余名干部人才赴長三角地區跟班學習,加大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不同領域交流。
蚌埠市還不斷創新招才引智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積極探索“柔性引才”“人才飛地”等模式,工作在蚌埠、生活在滬蘇浙,已經成為不少人才的選擇。
“堅持一切唯實,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強化‘鐵錘砸鐵釘’的嚴實作風,打破條條框框、論資排輩,採取賽場選馬、揭榜挂帥,大力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滬蘇浙等先發地區跟班學習、招商鍛煉。”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說。
五
龍子湖東岸網紅打卡點“龍鱗疊水”
蚌埠是千裡淮河唯一穿主城區而過的城市,擁有皖北城市獨一無二的生態稟賦。
如何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近年來,蚌埠市統籌抓好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和岸線保護,不斷推進淮河蚌埠段和龍子湖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昔日“臟亂差”的集中地,如今是市民游客散步休憩的好去處,成為群眾可感可及的幸福河湖。
今年,蚌埠市還將加快推進龍子湖西南片水生態綜合治理、引天濟龍工程等項目,持續提升水安全保障與生態修復能力,將龍子湖這個蚌埠的寶貴資源打造成為城市的“白菜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蚌埠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含綠量”——在全省率先印發《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 19 戶、省級綠色工廠44 戶﹔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實現蚌埠市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零突破。
提升產業發展的“含綠量”,蚌埠正著力推進降碳減排。堅持源頭管控、全過程減污降碳,推進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支持工業企業開展 ESG評價,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落實能效標准,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上馬,推動重點行業低效設備淘汰更新,擦亮新型工業化生態底色。
提升產業發展的“含綠量”,蚌埠正著力推進綠色制造。緊抓制造業綠色化發展主線,提質擴面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大力發揮綠色低碳標杆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競爭優勢,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生態基底。
提升產業發展的“含綠量”,蚌埠正著力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探索建立以機械、輕工等重點傳統行業為基礎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完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工業固廢規模化、高值化利用,提升資源產出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完善綠色發展生態鏈條。
六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
如何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蚌埠市建立“專項規劃+年度計劃+項目儲備+動態管理”的城市更新機制,推動城市體檢、規劃編制、項目實施等環節科學化規范化運作。“十四五”期間,市區劃定 10 個重點更新片區,累計完成投資 164 億元,改造老舊小區 304 個,建成保障性住房 5.75 萬套。通過建設口袋公園、拆牆透綠、文化街區等項目,不斷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探索出物業管理、社區服務等領域的協同共治新機制,城市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大建設”七項重點任務。“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堅持因地制宜、項目化推進、機制化保障的工作思路,系統推進城市空間重構、功能提質、品質提升和治理現代化,奮力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人表示。
隨著老水蚌線廢棄空間改造提升工程、解放二路下穿蚌埠站立交工程等一批項目的謀劃實施、加快推進,蚌埠正以系統性思維、市場化方式破解城市發展難題,在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傳承歷史文脈、創新治理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抓好城市工作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蚌埠市縣域經濟總量不大、能級不高,2024年縣域經濟總量1064.4億元,佔全市46%,低於全省平均1.4個百分點。需要以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為抓手,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合理布局鄉鎮產業園,集中連片開展招商引資,培育壯大縣域經濟。
堅持“工業強縣”發展戰略,三縣以現有的特色產業作為“首位產業”持續進行布局,挖掘本地資源稟賦,開展延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積極構建多鏈協同的特色產業發展生態體系。
懷遠縣綠色農產品、五河縣紡織服裝、固鎮縣生物基……一個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的不斷壯大,為蚌埠振興增添了更多活力。
七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又一塊城市的“邊角料”,將變為市民的“小美好”……近日,記者在黃山大道與中糧大道交匯處看到,市高新區因地制宜建設的蚌埠自貿區體育公園已經正式進場施工。
自貿區體育公園項目以“綠意”“活力”為核心主題,結合場地原有地形,通過“悅動綠脈”景觀軸線串聯起生態綠化區、體育健身設施區及智慧停車區三大功能板塊,讓居民在運動時沉浸式感受“運動在林中”的自然愜意。
航拍已建成投用的蚌埠三中新校區
隨著一個又一個項目的加快推進,一幅幅溫馨的“民生圖景”正在暖心描繪——總建筑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可容納師生約4000 人的蚌埠三中淮上新校區於2025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這所以人為本、現代化智慧化的“未來學校”,將成為帶動淮河北岸發展的重要引擎﹔浙大二院安徽醫院項目集臨床疑難重症診療、教學培訓、科技研發、疾病預防、健康管理為一體,建成運營后將成為現代化、高水平、腫瘤專科特色突出的國家腫瘤區域醫療中心……
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蚌埠市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緊盯國家、省級政策走向和資金投向,精准謀劃項目。今年以來,蚌埠市社會領域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和超長期國債資金共10.48億元,支持17個項目建設,其中醫療項目8個、教育項目4個、養老托育項目2個、體育項目2個、社會服務設施建設項目1個。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干是最好的回應,創新是最好的路徑。
現在的蚌埠,正全面動起來、加快干起來——市委出台加強市委常委會自身建設的意見,從市委常委帶頭做起、嚴起,從市四大班子負責人帶頭做起、嚴起,做堅定的行動派和實干家,帶動全市各級干部一心為公、一切唯實、一身正氣。從市直機關抓起,堅決把風氣搞正、把作風搞實、按規矩辦事,以“鐵錘砸鐵釘”的嚴實作風,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手的山芋。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回答好“創新之問”,蚌埠正堅持目標引領、問題導向,始終牢記“業績就是尊嚴”,凝聚加快振興的強大合力,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更大蚌埠貢獻!(蚌埠日報調研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