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大棋局 蚌埠落子見真章

上海一院蚌埠醫院。
在長三角醫療一體化戰略的澎湃浪潮中,一座“明星級”醫院正在淮河之濱熠熠生輝。挂牌成立一年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蚌埠醫院(以下簡稱“上海一院蚌埠醫院”)以驚人的“上海速度”和“安徽精度”,交出了一份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滿分答卷。國內頂級專家常態化坐診、19個名醫工作室集體“點亮”、4億元臨床研究中心破土動工、“患者體驗部”開創全省先河……這座承載著皖北千萬百姓健康期盼的醫療高地,正以“技術、管理、人才”三平移的硬核實力,兌現“家門口看全國名醫”的庄嚴承諾。
頂尖專家零距離,淮上看病如滬上
走進上海一院蚌埠醫院門診大廳,電子屏上滾動著來自上海總院的專家排班表——骨科“國手”教授周日坐診、風濕免疫科“大咖”團隊每月駐守10天、眼科“一號難求”的頂尖專家常態化開診……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常態。
“以前披星戴月坐高鐵去上海挂專家號,折騰了好幾回,現在家門口就能見到全國有名的大專家。”患有心臟早搏的蚌埠市民李先生感慨。半年多來,他為了尋訪名醫治病,費了不少勁,托了不少人,多花了不少錢。后來聽說,上海的名醫常駐蚌埠,李先生思量再三決定就在蚌埠進行手術。“我提前做了很多功課,知道上海的這個專家很有名,在家門口找他做手術,我是放心的。后來一算,真是太劃算了,少花路費少受罪,家人照顧我方便,醫保報銷比例也更高。滿意,真滿意。”術后,李先生很快康復,對整個治療過程贊不絕口。
目前,醫院通過“專家常駐+團隊輪換”模式,實現上海總院近20個王牌學科全覆蓋,19個以頂尖專家命名的“名醫工作室”累計接診患者超2.8萬人次,開展三四級高難度手術佔比躍升至81.92%
星光熠熠閃耀淮畔 名醫濟濟薈聚珠城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蚌埠醫院,一顆顆醫療“明星”正在淮河之濱綻放璀璨光芒——他們既是各自領域的頂尖專家,更是患者心中最閃亮的“健康守護星”。魏勇、崔迪、靖大道、周曉……這些上海灘響當當的醫學大咖,如今正以常駐專家的身份扎根蚌埠。
他們中,有人被譽為“泌尿外科的定海神針”,有人被稱作“心血管的救心先鋒”,更有“早癌獵手”和“關節守護者”的美譽。仁心仁術讓他們“吸粉”無數,在這裡粉絲們得到的是一份份重獲健康的珍貴“生命處方”。
“魏主任,我全家都是您的‘粉絲’!”在心內科門診,患者張先生笑著遞上一沓病歷——他自己、他的父親、表哥,都因心內科專家魏勇的手術重獲新生。
張先生說,上海專家的到來不僅帶來先進的技術,還有更多的診療機會。不久前,張先生的堂弟因心臟不適,慕名找到魏勇就診,檢查后,魏勇發現患者心臟血管病變,病情已十分危急,需要趕緊進行外科手術。魏勇立刻與上海總院取得聯系,為張先生的弟弟開通了綠色通道,確保他到上海后立刻進行手術,解除危險。
作為上海一院心臟內科的“金字招牌”,魏勇協助蚌埠醫院開展了零射線導管消融手術、Marshall靜脈無水酒精消融術、房顫復發“4E”手術等新技術,2024年帶領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介入治療手術量增長200%,總手術量增長40%。最近,他又將全國領先的技術——電脈沖導管消融術在蚌埠落地,並常態化開展起來,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在上海一院蚌埠醫院心胸外科,執行主任周曉不僅是患者信賴的“生命守護者”,還是社交媒體上備受歡迎的“科普達人”。作為胸外科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在抖音平台等社交媒體圈粉無數,被一些患者親切稱為“最會做手術的網紅醫生”。
周曉對胸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肺結節(肺磨玻璃結節)、手汗症(頭汗症)、赤面恐懼症、肺癌等,他主刀的劍突下雙拉鉤胸腺瘤切除術、單孔胸腔下良性交感神經系統疾病根治等高難度術式,能在幾厘米的狹小空間完成復雜操作。一位患者術后感嘆:“周醫生做手術像在跳芭蕾,每個動作都精准優雅。”
一把手術刀,兩種治愈力,從手術室到直播間,周曉實現了健康科普“破圈”傳播。抖音平台上,他的門診實錄系列成為了患者都看得懂、感興趣的科普短視頻。他用一分鐘告訴你,哪種肺結節需要立刻手術,告訴你蛋白粉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這種創新形式讓專業醫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一位網友留言,“看了周醫生的視頻,我才知道體檢發現的肺結節不用過度恐慌。”
“醫學需要專業,也需要溫度。”周曉說,“用新媒體做科普,就是想讓更多人少走彎路。”如今,他除了線下的診療活動,在線上各個平台,都堅持親自回復后台的網友的各種醫療咨詢。
8億鍛造“超強內核” 設備、管理同步“滬化”
在醫院的復合手術室裡,全球最新一代神經外科導航機器人正在自動規劃最佳手術路徑﹔256排超高端CT、PET-MR等“航母級”設備組成皖北最先進影像方陣﹔電子消化道內窺鏡系統正在“鏡”心“鏡”力守護患者腸胃﹔採購目錄中還有光子計數CT、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醫院斥資升級的一長串醫療設備清單,堪稱“長三角頂級配置”。
為了助推區域醫療航母駛向新高度,國家在原有醫院基礎上再投資8億元用於提質增效,其中投入3.5億元,用於將醫院內醫療設備升級更新至全省同類型醫院最高水平﹔投入3.7億元,用於新建4.8萬㎡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投入0.8億元,用於一體化智慧醫院建設,提升診療的信息化水平,讓就醫更便捷。
更值得關注的是,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它的建設將以國內最高標准、最好水平為標杆,集聚上海、蚌埠兩地的優質資源,致力於為醫院科研和臨床實驗、教學提供可靠的基礎平台,實現臨床醫學及科研成果的安徽本土孵化。
在技術硬實力之外,醫院更將上海“精致醫療”理念植入淮畔,成立安徽省首個患者體驗部,推出“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服務,從預約挂號專屬管家到術后康復追蹤,從情緒按摩到心理咨詢,甚至引入上海醫院著名的“音樂療法”緩解患者焦慮。
“這裡既有上海醫院的國際范兒,又保留了蚌埠人的熱情朴實。”一位多次往返滬皖治療的老患者評價。
“從設備硬件到科研軟實力,這裡正在與上海總院逐步實現‘同質化’。我們要做的不只是‘上海一院的安徽分院’,而是立足皖北、服務中原的國家級醫療標杆。”醫院執行院長彭永德介紹,通過信息化升級,兩地病歷系統實時互通,患者檢查結果互認,甚至可遠程啟動滬皖多學科會診。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擴容升級進行時,一個輻射中原的醫療“新極”正在乘勢崛起。
從“挂牌”到“扎根”,上海一院蚌埠醫院的這一年,詮釋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深層意義——不是簡單復制幾個專家號,而是讓改革紅利滲透到每個醫療環節。當老百姓開始用“我們蚌埠的上海醫院”稱呼它時,這場跨越600公裡的健康奔赴,已然成功。(陳瑤 周飛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