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安徽全椒:“走新”更“走心”,文明新風“扑面來”

呂歡歡
2025年09月03日11:29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推動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有效破除陳規陋習、涵養文明鄉風,是許多地區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安徽省全椒縣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文化創新為引擎,將傳統底蘊轉化為治理資源,探索出一條“非遺煥新、文藝潤心、機制賦能”的移風易俗新路徑,扎實推進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

七夕主題活動現場。人民網 呂歡歡攝

七夕主題活動現場。人民網 呂歡歡攝

非遺“護得好”,鄉土智慧變身新風教材

面對陳規陋習治理難題,全椒縣摒棄生硬說教,深挖鄉土文化富礦,讓沉睡的非遺技藝“開口說話”,成為倡樹新風的鮮活載體。

其中,二郎口鎮的做法尤為亮眼,這個擁有11項縣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文化重鎮,創新推出“非遺+”工作模式,將特色非遺變為移風易俗的生動教材,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風文明建設路。

走進二郎口鎮項集村,一幢幢小樓錯落有致,柏油馬路干淨整潔,“過去單靠村干部監督陳規陋習,效果有限。現在我們把村規民約編成文藝節目,村民們看得開心,記得也牢。”二郎口鎮項集村黨支部書記胡一武介紹。

“遺韻二郎”文藝志願服務隊開展文藝宣講活動。 人民網 呂歡歡攝

“遺韻二郎”文藝志願服務隊開展文藝宣講活動。人民網 呂歡歡攝

近年來,村裡組建了非遺表演志願服務隊,將“八朵雲”“雙龍舞”等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群眾生活。僅2024年以來,就開展“村晚”“非遺下鄉”等文藝演出30余場,惠及2萬余人次,讓文明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在二郎口鎮,“遺韻二郎”文藝志願服務隊活躍在1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他們通過移風易俗宣講、文明家庭評選、傳統節日活動等形式,將《滁州市移風易俗行為規范》轉化為生動實踐。

目光投向未來,當地還將二郎口小學設為非遺傳習基地,推動“非遺進校園”。通過“傳幫帶教”,吸引80余名青少年加入非遺傳承隊伍,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熱愛傳統文化、踐行文明新規的種子。

二郎口鎮黨委副書記劉憐露表示,今年已開展文藝宣講20余場,覆蓋2000余人次,還通過播放公益廣告、舉辦垃圾分類進校園等活動,引導群眾樹立文明生活理念。

“通過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文化惠民與移風易俗深度融合,能夠實現以文化人、以文潤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精神動力。”全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楊林表示。

宣講“接地氣”,文明實踐奏響時代樂章

移風易俗,核心在於入腦入心。全椒縣精准把握基層群眾接受習慣,創新理論宣講和文明實踐載體,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讓文明理念在潤物無聲中落地生根。

其中,當地文明辦創新打造的“文明實踐大趕集”品牌,便是“關鍵一招”。據介紹,該品牌是對原有“襄水鄉音”文藝宣講的提質升級,它巧妙融合“鄉風文明節目展演”與“文明實踐流動集市”,將舞台搭到百姓家門口。

同時,當地還注重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培育“鄉風文明帶頭人”,篩選優秀節目10余個,讓勤儉節約、移風易俗、綠色環保等理念通過群眾身邊人、身邊事傳播開來。

這背后,是由平均年齡55歲的“民間藝人”擔綱巡演隊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翠陽等是其中的骨干。

他們深諳“老歌新唱”之道——以群眾熟悉的黃梅戲、廬劇、全椒民歌曲調為殼,填入移風易俗、鄉村振興、廉政新風等新內容。《移風易俗真正好》改編自全椒民歌,“一把小扇舞彩霞,舞出城鄉文明花……”的旋律已成為百姓隨口哼唱的“流行曲”。

“文明實踐大趕集”活動。全椒縣委宣傳部供圖

“文明實踐大趕集”活動。全椒縣委宣傳部供圖

“用群眾的老調調,唱黨的新政策、唱文明的新要求,大家聽得懂、記得住、樂意聽。”孫翠陽道出了“大趕集”火爆的秘訣,活動每到一處,群眾早早搬著小板凳翹首以待。目前,通過20余場巡演覆蓋2.6萬名群眾。

治理“實”起來,移風易俗見實效

在宣講活動入腦入心、群眾熱情被充分調動的堅實基礎上,全椒縣乘勢而上,將文明理念轉化為治理實踐,推動移風易俗從“知”到“行”的深度落地。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全椒縣文明辦統籌開展了移風易俗宣教行動,編印制作移風易俗、家風家教宣傳“倡議書”“一封信”等資料,發動125支鄉風文明志願服務隊伍、413名骨干力量走村入戶,累計開展深化移風易俗主題活動300余場,覆蓋群眾36000余人次,使文明節儉逐漸成為社會新風尚。

與此同時,聚焦婚喪禮俗這一關鍵領域,治理行動精准發力,確保新風尚從宣傳口號變為日常規范。 縣文明辦聯合紀委監委制定《全椒縣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紅白喜事公約》,推行“五推行兩不准”標准,在全縣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不辦”,提升參與移風易俗的自覺性。

隨著治理成效的顯現,文明村鎮創建成為鞏固成果、輻射影響的強力引擎,為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鋪設了堅實基礎。

全縣實行文明村鎮屆期制評選,94個村中縣級文明村達69個,佔比73.4%,10個鎮均為縣級以上文明鎮,實現全覆蓋。其中,襄河鎮、石沛鎮黃栗樹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多個村鎮獲省市級榮譽。

另外,結合《全國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全椒縣文明辦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評選標准,完善村規民約,變“軟任務”為“硬約束”。

124家縣級文明單位與鎮村結對共建,推動村民理事會工作,並通過評選“文明家庭”“最美家庭”677戶,開展道德模范學習宣傳活動90余場,引導群眾參與紅白喜事簡辦140場次,將文明新風融入道德積分排行,著力培育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一系列組合拳不僅提升了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更讓群眾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主人翁”,實現“既富口袋更富腦袋”。全椒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全椒縣將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將之與現代治理智慧相結合,為實現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提供可持續的文化動能,為基層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文化力量。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