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譙城區多措並舉破解農田水利建管護難題

譙城區蘆廟鎮機井清理現場。
沉下去,走訪走出“真問題”,台賬建到田埂上﹔收上來,問題梳理總結,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定調子,通過政策層面一攬子解決“一類事”……今年以來,亳州市譙城區圍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問題進行大排查、大整治,通過“多元投入、梯次推進、精細管理”,從根源上解決“誰出錢、誰去建、誰來管”的問題,在“三農”工作領域進行了創新性探索。
清淤疏脈打通農田“腸梗阻”
夏末秋初,譙城區十八裡鎮的田野上彌漫著中草藥的清香。家庭農場主張志剛站在田埂上,望著新疏通的千余米溝渠,臉上漾開了笑容:“溝挖通了,井也打好了,現在再也不愁排水灌溉了!”就在幾個月前,他還因為鄰居修路截斷水溝、導致自家藥材地積水無法排出而犯難。
不久前,中草藥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志剛反映,周邊群眾修自家生產路時截斷了水溝,影響暢通,導致地裡的水無法排出。
“接到問題反映后,我們迅速協調相關部門組織人員趕到現場了解情況,結合防汛排澇工程和高標准農田治理,對沿途的1000多米溝渠進行重新疏通。”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戴偉說,群眾反映的單個問題解決不是根本,要從源頭上解決“一個問題”到“一類問題”的轉變才行。
這些變化始於一場覆蓋譙城全域的“訪企入村”行動。248名干部推開門、沉下身,走進千家萬戶,坐在農家炕頭,深入田間地頭,聽真聲音、挖真問題。一樁樁、一件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堵點”“痛點”被逐一記入台賬——
“溝渠堵了三年,雨大一點玉米就泡湯。”
“井打好了,電遲遲不通,只能抬發電機下地。”
“生產路坑窪不平,收割機進不來出不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譙城區將收集到的38個具體問題與歷年訴求貫通分析,精准歸納出“溝渠疏浚、建后管護、新打機井、機井通電”四大共性難題,一場系統解決農田水利“老大難”的攻堅戰全面打響。
訪企入村專題行動是全省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最主要的特色載體,專題行動成效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教育成色。行動開展以來,全區272名領導干部走訪企業181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29家、監測對象(脫貧戶)537戶,累計收辦問題787個。
“靶向療法”疏通農田“毛細血管”
為了解決“一類問題”,譙城區專門制定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管護類共性問題解決方案,旨在有針對性地解決一批溝渠堵塞、路面損毀、缺少機井、有井無電等影響群眾農業生產的急難愁盼問題,健全科學、高效、可持續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管體系,顯著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抗災減災水平,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根據“訪企入村”反饋的38個農田水利問題,結合暖心走訪收集、各類渠道反映的農田水利類問題,譙城區歸納為四個類別:溝渠疏浚類、建后管護類、新打機井類、機井通電類。
溝渠疏浚類包括部分農田由於溝渠堵塞,導致排水不暢,加上近兩年出現的連續暴雨天氣,造成部分農田內澇、農作物減產,每到汛前,群眾擔心農田積水,要求疏浚溝渠。建后管護類包括已建的農田基礎設施工程,由於缺乏日常管護,無法正常發揮效益,主要體現在機井年久淤積需要清洗,機電井井房設備損毀,生產路面、橋梁欄杆或橋梁損毀等。
據了解,全區現有耕地226.4萬畝,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84.2萬畝,佔全區耕地的81.36%。一些農田還沒有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已經實施過的項目區也因當時的投資限制,機井數量滿足不了灌溉需求。另外,連續干旱天氣導致群眾出現排隊等井的情況,群眾要求新打機井,解決農田灌溉問題。
隨著高標准農田項目的建設,越來越多的群眾體會到了機井通電帶來的便利。群眾私拉電線易造成安全事故,用電瓶帶動水泵動力不足。群眾要求對未通電的機井進行通電,方便取水灌溉。
譙城區十八裡鎮疏浚的溝渠。
多元整合資金活水澆出“豐收田”
大投入保障大民生。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譙城區沒有“等靠要”,而是創新機制,聚沙成塔。
在利用各級項目資金的基礎上,統籌整合全區各類涉農可用資金,用於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改造。每年統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800萬元,每個鄉鎮平均近40萬元﹔利用扶貧光伏發電結余資金,每年約3000萬元,在全區237個村每村每年使用5萬元基礎上,剩余資金進行全區統籌﹔對於年度村集體經濟可分配收益達到50萬元以上的村,可使用不超過40%、不低於20萬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在精細管理上,譙城區建立了區、鄉、村三級管護和月巡查機制,對維修管護情況落實一月一報備,確保建設管護任務具體到點、責任到人。
對於溝渠疏浚,方案要求,農田地頭溝堵塞、排水不暢等易澇點問題,經實地核查后,向鄉鎮政府提出技術指導性意見,由鄉鎮政府納入本轄區易澇點清單和治理范圍,鄉村振興公司按程序負責具體實施﹔因大中溝渠淤積或涵閘損毀造成的排澇困難,由區水利局負責實施,納入中小河流治理計劃。
建后管護方面,對於已經驗收移交的工程,按照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管護原則,由區農業農村局提供技術指導,鎮村統籌組織,委托鄉村振興公司按規范實施,加強過程監管。
新打機井方面,對照標准確需新打機井的,由鎮、村負責實施打井,採用群眾自籌加村集體補貼的方式,或從鎮村年度農田水利分配資金及集體經濟可用資金中解決。
機井通電方面,已通電機井損毀維修問題,根據項目是否移交鎮村情況,按照建后管護類問題由責任單位實施﹔普通機井通電問題,區農業農村局根據項目和資金安排情況,逐步組織實施﹔通過每年大豆、玉米單產提升項目,為符合條件的群眾或企業提供移動式發電和灌溉設施﹔由鄉鎮政府牽頭,聯系當地供電公司在距離農田盡可能近的位置加裝電表,解決用電問題。
“問效於民”落實長效機制
譙城區將“問效於民”貫穿始終。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群眾滿意度是唯一標尺。區裡成立聯合督查組,對逾期未辦或群眾評價不滿意的事項跟蹤督辦、一抓到底。解決結果必須面對面反饋給反映人,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戴偉介紹,譙城區要求鎮村建立各類農田水利問題總台賬,形成易澇點清單和損壞機井清單,定期排查,動態管理,並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問題解決方案,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時間節點等。對逾期未解決或解決不到位的問題進行跟蹤辦理,問題解決后及時向反映人反饋,提升滿意度。
同時,全區加強各部門團結協作,整合各部門項目資金,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項目建設可持續。沿用和完善譙城區以往年度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多方籌資的辦法,採取“鄉鎮政府+村集體+群眾”共同籌資的方式,實施新打機井和溝渠疏浚等項目,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項目建設和管護的積極性,補助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
通過建立易澇點、機井建設、機井通電、生產路橋等需求清單,以鎮村為主體推進實施,目前已整治易澇點485個、維修機井960眼、新建機井584眼。(劉景俠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