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循“兩山”路徑 鋪“富民”新途

初秋時節,暑熱未消。沿著宣城市宣州區古泉鎮桃岱崔村的柏油路漫步,路邊山花搖曳,果園裡枝葉繁茂,民居旁綠意盎然。眼前的鮮活景象中悄然藏著桃岱崔村的蛻變——這曾是個不起眼的村庄,而今,它攥緊“綠水青山”的密鑰,以特色產業為筆,在鄉土間寫下了“村強民富”的生動答案。
梨香繞園 結出增收果
近日,走進桃岱崔村秋桂家庭農場,連片的梨樹郁郁蔥蔥,濃蔭掩映下,種植戶章秋根正手握除草機在果樹間來回穿梭,嫻熟地割下一茬又一茬的雜草。
“我們家的梨子甘甜多汁,今年收了7萬斤,收入十幾萬元呢!這不一忙完就趕緊來除草,明年才能接著豐收。”站在梨樹下,章秋根打開了話匣子,話語裡滿是對果園的上心和對來年的盼頭。
章秋根與梨樹的緣分,要從2000年說起。當時古泉鎮瞅准本地山坡旱地多的特點,從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引進早熟梨品種進行推廣,章秋根成了村裡第一批種植戶,這一種便是20多年。如今他的30畝果園裡,既有“翠冠”“清香”這類老品種穩產保收,又有新試種的“蘋果梨”探路市場。2015年,他更是在梨園旁種植起了茶葉,形成“春採茶、夏收梨”的復合經營模式。
“清明前后採完茶,正好趕上梨樹開花,一年到頭都有活干,都有錢賺。”章秋根掰著手指算著賬,臉上寫滿了幸福。
土地煥新 種出富民希望
穿過梨園往劉村組走,成片的百合田綠意盎然,仿若一塊鋪展開的綠色地毯,泥土的清香混著百合的氣息在田間彌漫。誰能想到,如今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曾是一副“草比人高”的模樣。
轉折始於2023年9月。隨著土地流轉工作逐步推進,桃岱崔村主動牽線搭橋,成功引進種植大戶並促成其與村民簽約合作。這一舉措不僅讓昔日沉寂的土地重煥生機,更讓附近不少村民搖身一變成了家門口的“上班族”。
“村裡一提這事,我立馬就應了,打心眼兒裡高興!”村民李承有家裡共有6畝地流轉出去種了藥用百合,如今他常來種植基地幫忙,種植、打藥、拔草、採收樣樣不落,“現在不光有固定的土地租金,在這兒干活一天還能掙一百多塊,比在外打工踏實多了。”
從昔日的低效地塊到如今的增收亮點,桃岱崔村的蛻變清晰可見。近年來,該村主動破局謀變,在盤活“沉睡”資源上做足文章:通過大力推進“坡改梯”項目,讓近700畝坡地舊貌換新顏,化作孕育希望的田野﹔同時因地制宜引種梔子果、白術等作物,將山坡劣勢轉化為特色種植優勢。如今,該村茶葉、百合、枇杷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已超兩千畝,村集體經濟穩步增長,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與居住環境也隨之持續改善提升。
“我們村沒有工業基礎,最大的本錢就是這方好山好水。”該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林鶯坦言,下一步村裡計劃以種植大戶為紐帶,由大戶牽頭指導村民自主種植百合和白術,在擴大特色種植規模的同時,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讓生態優勢真正變成發展優勢,讓這條向“綠”而行的富民路越走越寬。(張琪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