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華:履職盡責顯擔當 文化傳承譜新篇

自擔任宿州市埇橋區政協委員以來,劉欣華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參政議政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領域深耕不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政協委員的擔當與情懷,用專業精神書寫了大運河文化傳承的生動篇章。
履職為民:扎根基層踐行政協使命
三年多以來,劉欣華始終將“建言資政、服務民生”作為履職准則。她積極響應區政協號召,主動參與各類調研活動,足跡遍布全區鄉村、社區、企業,圍繞鄉村振興、民生改善、文旅融合等課題深入調研,形成了多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在社情民意和提案工作中,她善於傾聽群眾呼聲,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鄉村振興:需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力度》《關於埇橋區非遺進校園的建議》等,因針對性強、可操作度高,被相關部門採納並落地實施。
劉欣華還積極參與“微協商”活動,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難事。在一次社區微協商會上,她針對老舊小區改造中居民提出的停車難問題,協調多方資源,促成增設便民停車位的方案,贏得了群眾贊譽。此外,她密切聯系界別群眾,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收集民意,架起了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為傳播政協聲音,她撰寫的《埇橋區政協“微協商”惠民生》《埇橋區政協“發力文物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等新聞稿件被省、市級媒體刊發,展現了基層政協工作的活力與成效。
守護文脈:深耕大運河文化研究
作為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劉欣華以守護千年運河文脈為己任,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她組織專家團隊對大運河宿州段的歷史遺存進行全面梳理,推動多篇學術論文發表,並撰寫提案《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百裡畫廊”的建議》,撰寫論文“白居易詩歌中的大運河”,系統挖掘大運河沿岸的歷史、民俗與生態價值。在她的努力下,研究會與國內多家高校和文保機構建立合作,多次舉辦“隋唐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座談會,提升了宿州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
劉欣華還注重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她推動研究會與地方政府合作,策劃“大運河文化進校園”“非遺傳承體驗”等活動,讓千年運河文化“活”在當下。2024年5月,她主導保護的隋煬帝行宮鋪碑,在北楊寨行管區邵圩村行宮鋪自然村落成。如今,這裡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為埇橋區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她的執著與專業,不僅讓沉睡的文物煥發生機,更讓大運河文化成為宿州的一張金色名片。
雙崗建功:初心如磐砥礪前行
在政協履職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重角色中,劉欣華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與創新的思維。她常說:“政協委員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文化傳承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行動。”她連續兩年榮獲“優秀政協委員”稱號,成為埇橋區政協委員“雙崗建功”的典范。
劉欣華表示:未來,將繼續以腳踏實地的作風、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履職為民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中書寫更多精彩篇章。(張丙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