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桐城:“村咖+”讓鄉村振興飄出咖啡香

2025年08月15日09:5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有家咖啡”外景。

有家咖啡”外景。

在桐城的青山綠水間,一股咖啡香正悄然改變著鄉村的模樣。近年來,桐城探索“村咖+”模式,以咖啡館為支點,盤活閑置資源、激活產業鏈條、帶動村民增收,讓鄉村不僅有“詩與遠方”的意境,更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舊舍新生:閑置空間變身鄉村“流量入口”

走進呂亭鎮洪橋村,昔日閑置的村集體老茶廠已變為網紅打卡地——“有家咖啡”。30歲的主理人劉娜正忙碌著,在《好久不見》的旋律中,將“桐城小花”茶與牛乳、桂花融合,調制出備受青睞的“桐城小花特調”。

小院裡,吊椅秋千隨微風輕搖,近處的哪吒主題牆繪與遠處的魯谼八景相映成趣,來自合肥的吳涵和朋友正窩在“坐以待幣”的躺椅上,她說:“我們先去逛了六尺巷,在網上刷到這個咖啡廳,覺得它非常特別,所以就來這邊逛一逛,躺平一下。”

“這裡有青山綠水,卻曾缺一個讓游客停留的理由。”2024年,洪橋村戲水節吸引8萬游客進村的盛況,讓前來游玩的劉娜看到了商機。她果斷投資60萬元,將閑置茶廠改造成“咖啡+田園”復合空間,按季節推出桑葚果飲、紅糖姜茶等特色產品,為帶娃家庭備著玩具,為旅游一族布置溫馨角落。

“有家咖啡”主理人劉娜在調制飲品。

“有家咖啡”主理人劉娜在調制飲品。

在龍眠街道鳳形村,另一座“不晚咖啡”同樣人氣興旺。曾在外企任職的王娟,將120平方米鄉間平房打造成“慢生活驛站”。“從浙江取經帶回的窯烤技術,讓面包有了鄉土溫度,現在每天都要提前預定。”王娟手中剛出爐的面包,焦黃酥脆,鬆軟多汁,與手沖咖啡組成“黃金搭檔”。

這些由舊茶廠、舊農房改造的鄉村咖啡館,不僅填補鄉村消費場景的空白,更成為引流聚氣的“流量入口”。數據顯示,“有家咖啡”咖啡最高日銷量超兩百杯,“不晚咖啡”的窯烤面包日日預約爆滿,為鄉村帶來了久違的人氣與活力。

鏈式聯動:“村咖+”激活鄉村發展全要素

“村咖”的價值,遠不止於一杯咖啡的滋味。在桐城,“村咖+”正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鄉村振興的層層漣漪。

洪橋村委會副主任項照根算了一筆賬:依托“有家咖啡”的流量效應,村裡爭取到300萬元旅游開發資金,建成彩虹廣場、攔水壩等設施,引入“山茶別院”民宿項目,形成“咖啡體驗—親子游玩—康養度假”的完整鏈條。村民們的土雞蛋、小花茶通過咖啡店渠道銷售,家家戶戶有了增收新渠道。

“有家咖啡”后院的土地上,劉娜的“有家公社”計劃正在推進:親子採摘園、萌寵喂養區即將動工,民宿和露營基地已納入規劃。她與村裡簽訂10年租約,雇佣陪讀寶媽做保潔、邀請老人當園丁,按鐘點付費的模式讓弱勢群體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大學生負責新媒體,村民打理田間,就像咖啡與牛奶融合,每個人都有位置。”

“不晚咖啡”外景。

“不晚咖啡”外景。

而在“不晚咖啡”,創新的信用激勵機制讓“流量”變“留量”:當地信用戶進店消費可享折扣優惠,既推廣了村級信用品牌,又為小店穩定客源。王娟的窯烤面包手作體驗課,更帶動了周邊農家樂、土特產的銷售,形成“咖啡+信用+文旅”的聯動效應。“游客來了不僅喝咖啡,還會買些山貨帶回去,村裡的筍干、茶葉都成了搶手貨。”當地村民笑著說。

模式創新:政企村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桐城“村咖+”模式的成功,源於對閑置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政企村的協同發力。不同於簡單復制城市咖啡館業態,桐城的鄉村咖啡始終扎根鄉土,將桐城小花茶、龍眠山風光、鄉土手工藝等特色元素融入經營,形成“咖啡+鄉土記憶”的差異化競爭力。

在政府引導下,村級組織主動作為:洪橋村兩委全程協助劉娜辦理廠房改造手續,協調土地流轉事宜,完善鄉村道路、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為“村咖+”模式鋪路搭橋﹔鳳形村為“不晚咖啡”對接文旅資源,策劃主題體驗活動。“村裡幫我們解決了水電改造、客源引流的大問題,讓創業者能專心搞經營。”劉娜和王娟對此深有感觸。

“不晚咖啡”的“窯烤面包+手沖咖啡”組合備受顧客青睞。

“不晚咖啡”的“窯烤面包+手沖咖啡”組合備受顧客青睞。

如今的洪橋村、鳳形村,咖啡香裡飄著增收的喜悅,窯火旁燃著振興的希望。“有家咖啡”帶動的產業鏈讓洪橋村戶戶有增收,“不晚咖啡”的信用激勵模式為山區注入新活力,越來越多的閑置資源在“村咖+”模式下煥發新生。(李晶晶 金潔)

(責編:歐愷、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