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城有詩書氣自華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張俊
2025年08月08日08:31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但凡有空,就會來到書房,點上一杯咖啡,挑上一本圖書,一待就是半天。逛書房,充盈自己,放鬆心情。”對於90后老師陳文靖來說,到城市書房打卡,已經成了她工作之余的生活習慣。

2021年,安徽省蕪湖市積極回應廣大市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熱切期盼,在全市范圍內啟動“蕪湖書房”建設。

自首家“蕪湖書房”峨山書舍開辦以來,城市書房在蕪湖悄然興起,從繁華商圈到濱江景點,從市井小巷到蔥郁公園,都能找到一片安靜而愜意的閱讀空間。

如今,56座城市書房串起了蕪湖的閱讀文化圈,不僅讓市民樂享“書式”生活,也讓城市書香四溢。

暑期,孩子們在城市書房避暑“充電”兩不誤。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暑期,孩子們在城市書房避暑“充電”兩不誤。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建成——

已接待讀者超1500萬人次

下午2點,位於蕪湖十裡江灣的江灣書院裡隨處可見讀者,或站、或坐,沉浸在圖書的世界裡,拐角處,還有戴著耳機正在埋頭復習的備考生。

設計新穎的江灣書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設計新穎的江灣書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身為江灣書院店長的徐婷婷對書房的布局如數家珍:“這裡鬧中取靜,鏤空的玻璃設計,平添了幾分時尚。依窗而坐,就能將濱江的片片綠意盡收眼底,坐這裡看書別有一番意境,多出了一份儀式感。”

除了提供閱讀空間,書房還會不定期舉辦各類親子、閱讀、市集、科普活動,以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不光市民喜歡過來,暑假裡書房也成了很多學生的首選地。”徐婷婷表示,年齡不同,工作不同,但大家有著共同愛好——與書為友。

讓書香浸潤城市,讓城市彌漫書香。

在鳩江區,赤鑄書院隱匿在公園內﹔在弋江區,花津書苑坐落於小區裡﹔在鏡湖區,濱江書苑布點在廣場上……

如今,和江灣書院一樣,一批風格迥異、個性鮮明的城市書房正成為蕪湖的文化地標,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截至目前,蕪湖城市書房落地所有縣(市、區),有效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半徑和可達性,總藏書量超100萬冊,成為建設“書香蕪湖”的有生力量。

在蕪湖市圖書館館長陳修正看來,有別於傳統圖書館,城市書房更注重品質的提升和內涵的延展,為的是吸引更多人能夠走進來、坐下來、讀起來。

在推進城市書房建設過程中,蕪湖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模式,支持鼓勵民營文化企業、知名書店等經營主體,出場地、出資源、出服務,廣泛匯聚書房建設的群智群力。

近年來,利用公園配套用房、社區空閑物業、企業閑置場館改建而成的城市書房相繼投入使用,不僅成為熱門打卡地,也喚醒了很多“老蕪湖”的城市記憶。截至今年7月,蕪湖城市書房累計接待讀者超1500萬人次。

管好——

讓“書卷氣”融入“煙火氣”

不僅在城市,在蕪湖鄉村,也有集顏值和內在於一身的書房。

炎炎夏日,高溫難耐。位於南陵縣煙墩鎮靄裡村的“自閑書社”,因為清涼幽靜的環境,成為不少村民和學生避暑“充電”的新選擇。

蕪湖市首家鄉村書房“自閑書社”。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蕪湖市首家鄉村書房“自閑書社”。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這裡是曾經的老村小,經過改建,成了村裡極具辨識度的鄉村書房。踩著旋轉樓梯登上書房露台,給足了視覺觀感,也為讀者營造出“臨山間、於樹下”的閱讀體驗。

“自閑書社是蕪湖市首家鄉村書房。”南陵縣圖書館館長周飛舟告訴記者,把書房建在村裡,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在他看來,鄉村書房將自然風光和淳朴人文相結合,不論想陶冶身心還是學習農技,都能找到一本合適的書籍。

入口處,“南陵縣圖書館自閑書社分館”的牌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我們把書房的建設管理納入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整體策劃,系統推進,自閑書社就是分館之一。”蕪湖市圖書館副館長王婧說。

樂享“書式”時光。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樂享“書式”時光。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2021年,蕪湖市按照“統一名稱標識、統一規劃選址、統一建設標准、統一圖書調配、統一信息管理、統一考核評估”的原則,陸續建起城市書房,既有熱熱鬧鬧的“煙火氣”,也有靜謐文藝的“書卷氣”,“下樓讀書”正悄然改寫著蕪湖的文化肌理。

一座書房,溫潤一座城。作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每家書房均配有“業務管理大數據系統”,王婧將之比喻成“書房大腦”:“不僅每天進出人數流量、圖書借閱情況一目了然,還能實時發布活動預告、熱門圖書推薦以及借閱圖書排行榜。”

為充分發揮城市書房的文化載體作用,各家書房還通過智能化、主題化、特色化、趣味化的創新,拓展書房功能,延展服務鏈條。

王婧告訴記者,步入任何一座城市書房,讀者僅憑電子社保卡即可完成圖書借閱和歸還,且所有書籍與蕪湖市公共圖書館實現“無縫對接”,支持“通借通還”,讓閱讀服務打破時空界限。

用活——

打造百姓家門口的圖書館

建得成、管得好,更要用得活。

城市書房是打造全民閱讀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城市品質、建設人民城市的重要文化保障。

近年來,蕪湖市通過公建公營、公建民營、民建民營等多元化建管模式,鼓勵、引導更多“愛書人”和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讓城市書房這項民生工程真正做到全民參與。

鬧中取靜的赤鑄書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鬧中取靜的赤鑄書院。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在蕪湖古城,古朴與現代結合的佔川書局給了白領下班后新的去處﹔在雕塑公園,書架上的漫畫繪本讓孩子們找到了暑期樂趣﹔在商場街角,專用設備幫助視障讀者感受“書香”暢享閱讀……

“城市書房起到的是影響人、聚攏人的作用。”陳修正說,是書房,但又不唯書房,不只是讀書的地方,更是文化活動的“共享舞台”。

結合各自特色,蕪湖市還採取“書房+產業”“書房+餐飲”“書房+展演”“書房+體育”等運營理念,豐富書房的服務模式,在不斷提升書房影響力、吸引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書房的“自我造血”能力——今年4月,蕪湖城市書房咖啡月活動接連開展了促消費、促環保以及圖書漂流等子活動,通過書香與咖香共舞,解鎖了不少消費新玩法,一個月的時間裡,帶動線下咖啡、茶飲、烘焙等銷售額突破30萬元。

“咖啡月”活動只是用活城市書房的一個小切片。

葵月書房採取會員制,推出“葵月中文讀書會”服務﹔悅享書吧改造體育功能室,引進專業機構入駐﹔馬飲書房則設置了中醫四診機器人,提供“望聞問切”體驗……

除此之外,蕪湖城市書房還經常性舉辦藝術展演、文化沙龍、愛心義賣、名家講堂。4年多來,累計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超2萬場次,激活了全民閱讀的“一池春水”。

在陳修正看來,城市書房盤活了資源,讓文化在循環中流轉﹔串起了鄰裡,讓閱讀成為文化儀式﹔涵養了氣質,讓城市文明風貌更加多彩。

書房的燈,城市的光。

“小小書房,猶如城市燈塔。可以是‘充電站’,可以是‘鄉愁館’,也可以是‘會客廳’。”陳修正表示,眼下正著力打造“一房一品”,如戲曲書房、詩詞書房、鐵畫書房,要在助推全民閱讀的同時,以文化的力量賦能人民城市建設。

(責編:關飛、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