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杜集“新風”︱和風苑裡聊家常,文明陣地“活”起來

呂歡歡
2025年08月12日17:02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梧桐村下話家風,調解室裡解民憂,積分超市兌文明……日前,人民網安徽頻道走進淮北杜集區,一幅幅生動和諧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畫卷在眼前鋪陳。

這些鮮活的圖景,正是當地深耕“建管用育融”一體化模式、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結出的碩果。從梧桐村的“家風家訓”巷,到高岳街道的“永春調解室”,再到礦山集街道的“鄉風文明兌換點”,以及遍布城鄉的非遺傳承點,處處可見杜集文明實踐的生動實踐。

眼下,文明新風已然成為這座皖北城市最溫暖的底色與最強勁的發展脈搏。

八月,暑熱正盛。淮北市杜集區礦山集街道南山村的和風苑裡,卻格外“清涼”——不是空調冷風,是那股子浸潤人心的文明新風。

幾把小板凳,一圈村民圍坐。沒有主席台,沒有發言稿,大家就聊“家風”,聽“身邊人”講“身邊事”。

“是奶奶縫衣服時說的‘省一分是一分’,是父親幫鄰居時講的‘能幫就幫’……”安徽省“最美婆媳”家庭代表李大姐,講的是自家三代人實實在在過日子攢下的道理。從老一輩的處世准則,到自己教孩子的點滴,再到孫輩的懂事模樣,都是左鄰右舍熟悉的生活味兒。

“一句話家風”互動環節更是熱鬧非凡,“吃飯不許吧唧嘴!”“見到長輩要問好!”……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把藏在日常裡的家風准則說出來。

和風苑裡進行文明條例宣傳。杜集區委宣傳部供圖

和風苑裡進行文明條例宣傳。杜集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樣的活動‘聽得進、記得住、學得來’。”村民老張的話,道出了這場“傳承好家風 共筑文明鄉風”故事分享會的效果。

然而這個小小的和風苑,在杜集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版圖上,只是眾多閃亮“星點”中的一個。它背后,是杜集區這幾年在精神文明陣地建設上下的“笨功夫”和“巧心思”。

杜集區認准一個理兒:文明新風不是喊出來的,得有地方生根發芽,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進得來、有收獲。怎麼干?盤活資源、建好陣地、用活場所。

近年來,南山村依托文明村鎮推廣、和美鄉村建設,村內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房前屋后的環境也越發整潔。杜集區委宣傳部與礦山集街道通過實地走訪、征求群眾意見,為推動南山村文明村鎮建設,精神文明陣地“和風苑”由此誕生。

精神文明陣地——“和風苑”。 人民網 呂歡歡攝

精神文明陣地——“和風苑”。 人民網 呂歡歡攝

“和風苑”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家風家訓、傳承中華美德為核心。閑暇時,附近村民圍坐石桌旁拉拉家常、說說家長裡短,鄰裡關系在交流中愈發融洽,美好鄉村建設的凝聚力愈發增強。

目光再放眼整個杜集區,這項工作早已系統鋪開。區裡一盤棋,整合了從區到鎮(街道)再到村(社區)的三級資源,開放式黨校、村裡的文化廣場,甚至是閑置的公共用房,都成了文明實踐的“新家”。

目前,還有5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中心、所、站)在杜集區全域鋪開,實現了全覆蓋。其中,8個實踐所站還獲評市星級文明實踐示范陣地。

但杜集區更看重的是“聚人氣”——整合人員、資金、活動、項目。

杜集區建成3000㎡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有理論宣講室、文化活動室、市民教育室等5個功能室,並根據實踐活動需要,實現了“一個中心、多種功能、共享共用”,打造群眾願意去、經常去的思想文化陣地和文明實踐綜合體。

紅板凳上議文明活動。杜集區委宣傳部供圖

紅板凳上議文明活動。杜集區委宣傳部供圖

當然,陣地建好是第一步,關鍵得讓它“活”起來。梧桐村的“三米巷”,高岳街道的“永春調解室”,礦山集街道和眾多村裡的“積分超市”,都是依托陣地生出的“金點子”。尤其是“積分制”,自2018年摸索出來,如今在全區42個村扎下了根。

不止於此,陣地也吸引了更多力量加入。“銀輝”文明實踐服務隊,把“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余熱聚起來﹔“紅板凳上議文明”“百姓說事亭”,讓村民說話有地方、議事有平台……這些就是陣地活力的最好注腳。

杜集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是打基礎,盤活資源建好點﹔“管”是保運行,規范有序﹔“用”是核心,讓場地有人氣、活動有實效﹔“育”是目標,培育新風尚﹔“融”是關鍵,把文明實踐融入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大盤子。“隻有這樣,這些陣地才像涓涓細流,持續滋養著村民的心田。”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