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安徽故事匯丨“新農人”李青鬆:褪下戎裝換農裝【5】
人民網廣德7月31日電 (記者汪瑞華、張俊)身材結實,皮膚黝黑,談起茶葉,今年29歲的李青鬆總能侃侃而談,可要是把時間軸撥回至4年前,卻是另一番模樣。
1996年,李青鬆出生在安徽省廣德市祠山街道山關村。高一那年,他響應號召,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軍人。2021年,退伍后的李青鬆自謀出路,和茶結下不解之緣。
聊到和茶結緣,還要從他喜歡刷抖音說起。
“當年直播間賣茶特別火,但很少看到廣德黃金芽。”談及此,李青鬆的心中很不是滋味,總想著能為家鄉做點事,“興許是為了爭口氣,一定把老家的茶賣出去。”因為在他眼裡,這一芽一葉,蘊藏的是致富增收的生機,托起的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就這樣,退伍回來的李青鬆,用31.5萬元安置費作為啟動資金,拉著合伙人一起,在廣德市東亭鄉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人家負責種,我就負責賣,分工明確。”李青鬆回憶道,因為一直都是在抖音看直播,並沒有親身體驗過,真到對著鏡頭帶貨的時候,一下子卻犯了難。
“壓根就開不了口,除了緊張還是緊張,連自我介紹都說不明白。”至今想起來,李青鬆對自己的直播首秀記憶猶新,好不容易有幾個粉絲下單,下播后發現都是親戚朋友在背后默默支持。
時隔多年,再次想起那段開播的經歷,李青鬆用了“好玩”來形容。
熟能生巧,幾十場播下來,李青鬆不再拘謹,反倒越來越順溜。“臉皮要厚,膽子要大,挑自己熟悉的說,不在乎直播間有多少人,也不在乎有沒有人下單。”李青鬆總結道,不了解產品的銷售,不是好銷售。
為了能夠在直播間裡當個“話癆”,閑下來的時候,李青鬆就沉下心慢慢琢磨,把好的帶貨視頻錄下來,然后復盤分析,聽到精彩的地方,還做筆記抄下來。
茶葉具有什麼特性、沖泡方法有什麼不同、口感品質又如何甄別……在學習中借鑒,在借鑒中總結,漸漸地,李青鬆對茶葉越來越感興趣,也越來越懂茶。
如今,他的直播間“小李的黃金芽”每天晚上7點半准時開播,90分鐘的直播時間,場均銷售茶葉四五十斤,吸引七八十名粉絲在線觀看。在他看來,只要每天有進賬,就算是成功。
2023年,不甘於隻賣茶的李青鬆,在廣德市邱村鎮祥凌村一次性流轉了340畝茶園,在直播銷售的基礎上,嘗試著自己種、自己收、自己加工。
“接觸直播間久了,看到了家鄉黃金芽的市場,就有了敢於種茶的底氣。”李青鬆感慨,沒有賣不掉的茶,隻有賣不出去的價。
別看他年紀不大,但頗懂生意之道,除了打出14天無理由退貨的承諾之外,還會時不時免費搭上廣德的農特產品,比如當地的板栗、干筍、桃子等,即便在打包稱重上也是隻多不少。
品質好、價格親民,加上還有額外的小福利,讓李青鬆直播間的粉絲來了一撥又一撥,好多頭回客都成了回頭客。
今年清明節前,李青鬆流轉的茶園迎來開採。“由於日常管護得好,茶葉長得壯實,這一季光是干茶就加工了7000多斤,產值300多萬元。”眼下,李青鬆正忙著茶園施肥,算起春茶季的收成,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
從軍營到茶園,從手握鋼槍到採擷新芽,從守衛疆土到振興鄉村,多年來,李青鬆用實際行動展示著軍人“退伍不褪色”的品質,他把軍人的擔當化作守護茶山的力量。
一路走來,李青鬆坦言吃到了苦頭,也嘗到了甜頭。如今的他,就像踢正步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自己“茶人夢”。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