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創業安徽故事匯丨“徽姑娘”的“田園夢”

人民網記者 韓震震 王銳
2025年07月23日10:2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創業7年,李艷一邊感慨“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一邊給自己鼓勁,要繼續堅持走下去。

說起原因,除了當初的理想,她還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個女工人,年齡不小了,以前在家裡經常跟丈夫吵架,現在一年在農場能掙兩三萬塊錢,回家的時候,丈夫都把飯做好了等她。”李艷笑著說,這讓她很有成就感。

李艷是安徽亳州人,2018年,她注冊了亳州市譙城區徽姑娘特色種植家庭農場,在譙城區趙橋鄉流轉土地種植葡萄,開始了與農業打交道的生活。在那之前,她跟隨家人做了十多年黃金門店生意。

李艷(圖左)與王玉民教授正在查看葡萄生長情況。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李艷(左)與王玉民教授正在查看葡萄生長情況。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很多人不理解李艷的舉動。做黃金生意,每天光鮮亮麗,環境舒適,這不好嗎?為什麼還要去干又臟又累的農活?好不容易從農村出來,現在又回到農村圖什麼?

“想圓自己的‘田園夢’。”李艷說,她特別懷念小時候父親和哥哥打理菜園子的場景,沒事摘個番茄吃,抱著冬瓜回家,想想就感覺很幸福。同時,她也想種出優質的農產品,帶動更多鄉親增收致富。

李艷返鄉創業,還有一個契機,就是2018年跟隨譙城區領導干部外出招商。

“當時是去江蘇常州招商,跟著跑了一圈,我突然感覺農村大有可為,結果把自己招回來了。”創業之初,李艷有很多想法,比如發展高標准葡萄示范園,收集國內外葡萄品種,打造一個葡萄博覽園,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並且還圍繞這些思路做了詳細的規劃。

李艷(中間)與工人們展示剛採摘的葡萄。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李艷(中)與工人們展示剛採摘的葡萄。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創業不容易,李艷有思想准備,但真正去做,她才發現,困難遠比想象中多很多,資金、技術、工人、經營、管理等問題千頭萬緒。

要種優質葡萄,就要建設大棚,大棚的規格、標准、材料,葡萄架子的行距、寬距、高度,工人的招聘、培訓、工資,品種的選擇、種植、管理,還要考慮天氣搶抓農時……李艷天天忙得團團轉,有時身心俱疲。

最初,家人並不支持,可看她如此堅決,態度也逐漸轉變,2020年,其愛人提出從城裡搬回農村老家,省得她每天來回奔波。

家人的支持,讓李艷有了拼搏的底氣。同時,越來越多的資源,也在逐漸匯聚。

“市、區人社、婦聯、農業農村、科協等部門給了很多支持,帶我出去學習,幫忙牽線搭橋。”李艷說。

農業資金投入季節性比較高,土地租金、工資、肥料、種子等,一到農忙季節,資金壓力非常大。2021年,了解到李艷的問題后,亳州市婦聯組織了銀企對接會,會后銀行積極聯系,很快解決了其資金需求。

李艷(中)正在同工人一起打包葡萄。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李艷(中)正在同工人一起打包葡萄。人民網記者 王銳攝

2019年,農場的葡萄萌芽出現了不整齊的情況,如果不盡快處理,后期會造成減產、絕收。經過政府部門牽線搭橋,安徽省農科院、亳州學院的專家送來了“及時雨”。

“天冷的時候,他們怕葡萄凍著,早早就把大棚蓋了起來,導致植物休眠過程中的需冷量不達標,才會產生這種情況,建議她推遲蓋棚的時間,問題就解決了。”亳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系教授王玉民說。

2024年,李艷想要發展有機種植,王玉民又為其提出了發展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的思路,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套種食用菌,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果實品質。

在市區兩級人社部門的支持下,李艷的農場相繼獲評譙城區、亳州市、安徽省的就業創業基地,並獲得一系列的政策幫扶。2023年,她獲評創業亳州之星,2024年又參加了人社部門在浙江大學舉辦的創業特訓營,提升了管理能力。

此外,在創業過程中,她不斷學習農業知識和技能,還獲評“鄉村振興高級農技師”。

“由一個門外漢變成高級農技師,每年最多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五六十人,種的葡萄名氣也越來越大,這些都不斷激勵我繼續往前走。”李艷說,雖然還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有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她願意繼續帶動鄉親增收致富,過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