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筑巢引鳳打造產業孵化園 賦能中小微企業集群式發展

產業發展,平台是關鍵。廬江縣泥河鎮以“破局中小微企業發展瓶頸、激活鎮域經濟內生動力”為目標,打造大嶺社區產業孵化園,通過標准化載體建設、全鏈條服務賦能,推動中小微企業從“零散生長”向“集群發展”跨越,走出一條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色路徑。
破局:“民房散營”到“園區聚能”的空間重構
在泥河鎮大嶺社區,原有40多家中小微企業曾長期“蜷縮”在沿街民房內生產辦公。狹窄的空間裡,縫紉機與加工設備擠作一團,這樣的場景既是企業發展的“痛點”,更是安全隱患的“雷點”。為破解這一困局,泥河鎮錨定“筑巢引鳳”戰略,投資3000余萬元規劃建設大嶺產業孵化園。昔日“散兵游勇”如今在規范化園區中開啟了發展新篇章。
蝶變:以龍頭領航促進“產能產值”雙維躍升
走進廬江和潤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20余台自動化繞線機高速運轉,兩條全自動化后段生產線正將電子配件精准組裝——這家從事高頻變壓器制造的企業,2024年10月入駐孵化園后,迎來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園區提供的不僅是空間,更是轉型升級的‘催化劑’。”該企業制造主管相龍娟介紹,依托園區完善的基礎設施,企業投入1400萬元實施自動化技術改造,今年1—5月產值達3500萬元,月均產值增長10%以上。
共贏:讓“就業增收”與“集體增益”同頻共振
“早上送孩子上學,然后到車間上班,一年能掙4萬多。” 陪讀媽媽孫功進是孵化園帶動就業的生動縮影。園區目前已吸納460余名當地居民就業,其中超50%為留守婦女、返鄉勞動力,人均年收入約5萬元,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園區發展對集體經濟形成拉動效應。通過“政府投資建設+企業租賃運營” 模式,孵化園年均為周邊社區帶來97萬余元集體經濟收益。這些資金被用於鄉村基礎設施改善、民生福利提升,形成“產業反哺鄉村”的良性循環。
從“筑巢”到“育巢”,泥河鎮產業孵化園正成為縣域經濟的 “新引擎”,不僅為中小微企業破解了“成長的煩惱”,更探索出一條以產業集聚推動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張世紅 盧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