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藏“賦”於“民”丨“千億產業”與“千億之城”的雙向奔赴

呂歡歡
2025年07月04日09:4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勇當全省排頭兵、挺進全國二十強!”今年,錨定新坐標的安徽省肥西縣將高質量發展具化為“五比五拼”行動:比速度拼招商、比貢獻拼服務、比擔當拼創新、比成效拼品質、比作風拼實效。

這其中,優化營商環境、壯大民營經濟是核心戰場。連續5年全省民營經濟考核前列,助力民企,肥西鍥而不舍。

即日起,人民網安徽頻道聯合肥西縣委宣傳部推出“藏‘賦’於‘民’”系列報道,解碼肥西“5+X”產業布局中,如何將政策之“賦”、環境之“賦”、服務之“賦”,深藏於萬千經營主體的活力之中,進而匯聚成挺進“全國二十強”的磅礡力量。

5月底,一款被稱為“中國版勞斯萊斯”的豪華新能源車型——尊界S800正式交付上市。

這款由江淮汽車與華為聯合打造的高端智能電動車,甫一亮相上海車展便引發奔馳、保時捷、寶馬等國際車企高管的濃厚興趣。

彼時400多公裡外,位於安徽肥西的尊界超級工廠內,1800台智能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工作,實現連接、噴涂膠等關鍵工序100%自動化。

緊接著在6月中旬,一場圍繞新能源汽車尊界S800的供應鏈專場對接會召開,20余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合作基金負責人齊聚肥西,共同見証尊界量產、深耕政企協作、攜手產業發展。

“招商引資要打有准備之仗。”正如肥西縣投資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所言,肥西並非偶然獲得這一高端制造項目,而是基於多年產業布局的必然結果,“尊界項目的落地,標志著肥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完成了從‘加工制造’到‘標准制定’的質變。”

“超級工廠”見証智造速度:從38天落地到分鐘級下線

一款尊界S800,是肥西縣新能源汽車產業制造躍遷的縮影。

一組數據說明一切:總投資102億元、用地1118畝的尊界超級工廠從項目簽約到完成林地、土地報批,從拆遷清表到開工僅用時僅38天﹔342天全面進入工藝設備安裝、調試階段,全力保障完成“超級工廠”2024年三季度試投產、四季度整車正式下線的整體目標……

這種政企協同的雙向奔赴,在尊界超級工廠的建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政府以“肥西速度”破除落地障礙時,企業則以“智造速度”回報信任。

尊界S800批量投產下線。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尊界S800批量投產下線。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回溯發展歷程,肥西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因早在2010年就已埋下。當時,合肥成為全國第一批新能源車造車試點城市,2011年1月,江淮汽車585輛純電動同悅轎車批量進入私家車市場,在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范投放市場的先河。

這一前瞻性布局,為肥西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十余年發展,肥西已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截至2024年底,全縣聚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近200家,其中規上企業97家,涵蓋3家整車企業,產業鏈覆蓋三電系統、汽車安全、底盤車身、內外飾件、智能網聯等全領域。各企業達產后,肥西將擁有一條年產值超2000億元的產業鏈。

“整零比”破局彰顯產業深度:從1:0.35到全鏈閉環

當然,在競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賽道上,肥西縣並不滿足於此。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肥西敏銳地捕捉到一個關鍵痛點——“整零比”失衡問題。所謂“整零比”,即整車產值與汽車零部件配套產業產值之比。在汽車產業發達區域如上海、廣東,這一比例能達到1:1,而合肥2024年的整零比僅為1:0.35,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肥西縣委、縣政府清醒認識到,單純追求整車產能擴張而忽視零部件配套,將導致產業鏈“頭重腳輕”,難以形成持續競爭力。為此,肥西制定了細致的“產業圖譜”,從上游材料到電池、車身、底盤等100多個主要零部件都被明確標注,按圖索驥開展精准招商。

尊界超級工廠。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尊界超級工廠。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種產業鏈思維很快結出碩果。2024年,福耀集團與肥西簽署協議,投資57.5億元建設汽車玻璃及浮法玻璃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填補了安徽高端汽車玻璃領域產業空白。同年,大眾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開啟全面量產,年產20余萬輛電動汽車底盤總成,生產技術對標德國標准。

在核心零部件領域,肥西特別注重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全縣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4家,佔全省6.4%。這些企業在細分領域的技術突破,為肥西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了堅實支撐。如主營汽車安全系統的企業,通過持續創新,產品已進入全球主流車企供應鏈。

這種增長態勢,驗証了產業鏈深度布局的戰略價值。數據顯示,2024年肥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超10%,佔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21.7%。今年一季度,該產業產值增速更是高達51.2%,拉動全縣規上工業增長7.3個百分點。

“鐵三角”支撐鍛造創新高度:從百億基金到定制生態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肥西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絕非偶然,離不開其獨特的區位優勢、精准的產業政策和活躍的創新生態構成的“鐵三角”支撐體系。

在區位交通方面,肥西已進入“六上”時代——高鐵上、高速上、高架上、地鐵上、運河上、機場上。

隨著4條高鐵穿城,3橫4縱高速環城,6條高架快速路串聯成網,2條地鐵貫穿城區,引江濟淮通江達海,中派碼頭建設推進,以及新橋機場半小時交通圈的形成,這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地位,使其成為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理想承接點。

政策層面,肥西展現出戰略定力和執行力。組建了一批產業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吸引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和企業資本參與,助力產業快速發展,截至目前,產業基金總數32隻,“基金叢林”規模突破300億元。這種“真金白銀”的投入帶來了顯著回報:2025年一季度新招引50個重點項目,協議投資總額211億元,居合肥五縣市首位。

創新生態的培育更顯肥西遠見。依托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大、安徽大學等科研院所,肥西構建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截至2024年,全縣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95家,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410家,數量位居全省縣域首位。這種創新濃度,使得肥西能夠不斷向產業鏈高端攀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肥西獨創的“量身定制”產業園模式。以華霆動力為例,肥西為其定制了8萬平方米的產業園,企業全程參與設計,以租賃模式入駐,大幅降低了重資產投入。

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線。肥西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種“政府筑巢+企業引鳳”的雙向奔赴模式,正在肥西形成示范效應,越來越多的企業帶著核心技術而來,政府則報以更精准的服務。

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總裁王揚感慨道:“合肥的基因就是對企業非常好,我們企業有更多資金集中在研發和生產端,能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如今,這場“千億產業”與“千億之城”的雙向奔赴,還在肥西上演著生動實踐——政府以政策賦能企業成長,企業以創新反哺城市發展,二者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環已然形成。

正如肥西縣委書記沈校根在近日召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專題招商推介會上表示,“首位產業”要有“首位擔當”,聚焦“5+X”產業布局,肥西縣新能源汽車產業專班將進一步拓寬招商渠道,深耕產業鏈,塑造新優勢,全力拼搶優質項目,以“首位力量”作出“首位貢獻”。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